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青岛渔民自发成立民间海马保护组织 资金瓶颈困扰发展

时间:2021-09-06 13:22:08    来源:半岛都市报    

8月26日,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西杨家洼码头,渔民们正在整理网具、收拾渔船,为9月1日开海做最后的准备。

50岁的船长刘树杰蹲在自己那艘40马力的木壳渔船里,一会儿调试设备,一会儿整理船舱,身旁的一面“蓝湾卫士护海巡湾巡护队”队旗格外显目。作为蓝湾公益团队负责人,伏季休渔正式结束,也意味着刘树杰和伙伴们的工作重点,将从岸上培训转到日常出海巡护中。

又是一年开海季,渔民们个个喜气洋洋、满怀期待,可刘树杰的脸上却挂着一丝愁容。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纠结?

老渔民成了“土专家”

从琅琊台出发,沿着滨海大道西行6公里左右,就是刘树杰家所在的刘家崖下村,这里到大海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刘树杰从20岁就开始驾船出海捕鱼,至今已有30年。在长期出海作业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这些优势,也让他成了专家们的得力助手。从2000年起,刘树杰就参加了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赵宪勇、李显森等专家组织开展的黄金鳀鱼等海资源调查和渔业信息采集等工作,曾协助时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秀梅开展海洋牧场底调查和金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调查。

长期耳濡目染,刘树杰成了一名“土专家”。2011年,当时还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的张秀梅教授研发了一种可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的新型网具——方形网囊。产品设计出来了,可找了不少有经验的老渔民,却没有人能制作出来。刘树杰拿到图纸后,只琢磨了三天就成功地做出了网具。从此,张秀梅教授对刘树杰刮目相看,不仅多次把他请到课堂上与研究生们交流分享,还经常安排学生到村里跟着老刘一起搞科研。

这些年来,刘树杰每年的总收入达十多万元。其实,即使不出海捕鱼,小日子也能过得很舒坦,但在刘树杰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好好地干下去。“俺是渔民,守好大海就是俺的本分。”他说。

倾心守护这片祖宗海

2015年盛夏,一位学者的来访,打破了刘树杰静的生活,也让他逐渐走上了公益之路。来访者名叫张雄,当时正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阿曼达·文森特教授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洋保护委员会主席及海龙科专家组组长、加拿大海洋保育科学首席科学家、CTIES海马工作组组长。

海马是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指示和旗舰物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海马资源普遍衰退,海马种群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当时,张雄正在国内沿海开展海马野生种群资源分布调查。那年4月,他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于7月初抵达青岛。

在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们告诉张雄,他们在西海岸请了一位名叫刘树杰的船长帮忙从事渔业资源监测工作,最几年那里的海马种群数量比较多,并展示了采到的海马标本。

从刘树杰等渔民口中,张雄了解到,附海域最几年内日本海马的数量的确有明显增长的迹象,并且还得到了比较详细的分布资料。

2015年11月,张雄完成调查工作后返回加拿大。随后两年的时间里,他和刘树杰通过微信保持着联系。“我记得他给我发过几次照片,显示那边日本海马被非法捕捞,并表达了他的担忧。”张雄回忆。

“海马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收购、运输、出售,我虽然是一位渔民,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起专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把这片祖宗海里的海马资源保护好。”刘树杰道出了初衷。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2017年12月,阿曼达·文森特教授和张雄博士一行专程赶到青岛。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刘树杰驾船带着大家来到那片海域,下网仅十多分钟,就捞上来138只日本海马,阿曼达·文森特教授发出连连惊叹。专家们建议,应该尽快将这片海马栖息地保护起来。

为了水更清鱼更丰

2017年10月,刘树杰受邀前往广州,参加中国海马巡护队长及保育讲师训练营。那次培训,参训人员很多是硕士、博士,刘树杰是唯一的渔民。经过四天培训,刘树杰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中国海马保育讲师”和“中国海马保育巡护队长”称号。他萌生了成立一支公益组织开展海马保护的想法。“保护海马就是保护渔民共同的家园。”

2017年底,刘树杰出资8000元购买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组织培训12名渔民,成立了一支以渔船船长为主体的海马保育志愿公益队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龙科专家组命名为中国海马保育网络青岛站。

“海马种群的健康存在,是我们渔民永远的钱袋子,不仅我们自身要参与保护海马,还要向周围的亲友宣传保护海马,不捕捞、不吃、不买卖……”休渔期间,刘树杰带着志愿者们走进码头、市集,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开展培训,用自己的语言劝导渔民。开海后,大家利用出海作业的机会,对海马栖息地开展巡护。

2018年初,西海岸新区推行湾长制,刘树杰等被吸收为“蓝湾卫士”,10名成员、10条渔船组成首批蓝湾卫士护海巡湾巡护队。在相关机构的引导下,公益团队的志愿活动从保护海马拓展为护海巡湾,定期开展净滩、净湾、净港活动,对违法作业船只进行劝离。年来,青岛海多次发现海江豚的身影,刘树杰和伙伴们将它们也列入巡护范围。

经过多方奔走,2019年9月,刘树杰注册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据我所知,我们是全国首支海马保护民间公益组织。”刘树杰说。

四年来,团队成员从当初的10余人逐步发展到如今的80多人,精心守护着海马和海江豚栖息地,守护着这片蔚蓝的海湾。“为了滩更美、水更清、鱼更丰,绝不做旁观者。”刘树杰坚定地说。

至今仍在看护房办公

随着蓝湾公益团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家遇到了新的难题。首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办公场地问题。“别看我们团队在外面的名气很大,可至今我们还在码头上的一间看护房里办公。”刘树杰说。

记者看到,刘树杰所说的“看护房”其实就是一处简陋的值班室,十多个方的房间里摆着两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一组木制沙发和茶几,里间是一处带炕的卧室。

4年前,保育站成立后,首批加入公益团队的码头老板杨洪雪、尹崇香主动将值班室腾出来当作办公室,自己搬到了里面的卧室。“这十几米的空间,既是我们的办公室,也是我们的培训教室,还是我们的宣讲展厅,所有功能集于这一间屋子,而且还和房主家的生活用房混在一起。”刘树杰说。

如今,海马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来到站里参观学,经常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很多孩子就趴在窗户上听。更让刘树杰尴尬不已的是,站里虽然买了投影仪,可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播放。

“几年下来,我们总共整理出了上千份科普宣传资料,但受场地限制无法展示出来。”刘树杰说。另外,团队每年都要对渔民们进行培训,可地方太小坐不开,如果出去租会议室,一天的租金也得好几百元。“我们亟需一处面积够用、功能配套的场地。”

关键词: 青岛渔民 民间海马保护组织 面临难题 资金瓶颈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