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记者节·我的故事③|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

时间:2021-11-08 09:06:14    来源:大众网    

又是一年记者节。

确切地说,今年是我重回记者队伍的第二年。35岁的年龄,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闻一线,真的不再年轻了。可我却固执地相信,现在是我做记者最好的年纪。因为还想遇见更多的采访对象,想去见证更多的真实人生,去捕捉每一个嵌入新闻事件中的故事。

回顾这一年,很多采访对象的故事像是电影片段一样,一帧一帧地在脑海中闪过。他们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也没有太多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鲜活的、真实的、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平凡细碎的生活中给予旁人温暖与力量。

其中,有三位老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菏泽市单县徐寨镇李古洞村村民 王绪银

《为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人和事 74岁老党员挨家挨户收集红色资料》,记者在现场采访截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在采写《为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人和事 74岁老党员挨家挨户收集红色资料》这篇报道时,在菏泽市单县徐寨镇李古洞村遇见了74岁老人王绪银。他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在村里挨家挨户寻访、搜集老党员、老革命的资料。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质疑他,“你忙前忙后村里又不给你发工资,到底图啥?”老人不搭理也不解释,他只是跟记者说:“村里的这些老党员、老革命一辈子默默无闻,他们有的参加过淮海战役,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有的跟鬼子拼过刺刀、挨过弹片的冲击,还有的送过丈夫和儿子参加革命,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做这些不图名、不图利,只想趁自己还能走得动,抓紧时间记录下这些已经被村民遗忘的老战士和发生在家乡里的红色故事。”

95岁抗战老兵 葛士田

记者在采访葛士田老人

《“人民功臣”牌匾压粮缸 95岁老兵心愿:不给国家添麻烦》报道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特别纯粹、还有点可爱的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老人叫葛士田,1943年17岁的他辞别父母,入伍参军。从山东一路向西,跟随部队途经河南、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区。十年间,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先后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因战斗勇敢两次立下一等功。

今年3月份,莘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镇里的干部走访登记信息时,老人才突然想起来家里还有一块已经压在粮食缸上20多年的牌匾。这是1949年观城县第五区人民政府为葛士田赠送的“人民功臣”牌匾。1954年,葛士田退役回到聊城莘县,几十年来,没走出过老家莘县,甚至连聊城市区都没怎么去过。老人有8个子女,都是淳朴的农民。采访时他说:“如果国家有需要,我还想上战场。”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29岁的田浩存参加了高考,并考取菏泽地区“文科状元”。

记者在采访田浩存

第三位老人是《一家三代的高考故事:从“高考改变命运”到“人生有更多选择”》中的田浩存。在6月7日全国高考前夕,我们赶赴菏泽,在菏泽市关工委办公楼里见到了73岁的田浩存。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29岁的田浩存以菏泽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1988年,田家又出了第二个“高考状元”,儿子田霖跟随父亲的脚步,也踏进山东大学的校园。田家“一门两状元、高考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反映新中国高考改革制度发展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时代的伟大变迁。

将近5000字的报道完成后,我第一时间发给了田浩存。一个半小时之后,他竟然回了我一个文档,600多字、10条修改意见,每一条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认真到极致的老先生,在他70岁的年纪又考了驾照。报道发出后,田浩存老人给我发来信息说,“看了你的报道,我们一家都很受鼓舞。感谢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人民的幸福之源。”隔了两天,他又发来一句,“人老了就容易怀旧,我要把视频和图文都保存下来,时不时打开看看,也是心灵的慰藉吧。”

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在采访路上,能够遇见那些能打动自己的采访对象,又是何其幸运?这三位山东老人,他们的故事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他们的人生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身为记者,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大潮中,唯有真正深进去、扎进去,与采访对象对话,才能采写出最触动人心的报道。

无论何时,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篇手记,写给记者节,也写给自己。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关键词: 老人 记者 采访 故事 报道记者节·我的故事③|最打动人的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