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卢昱
通讯员 白聪聪
4000多年前,若有抖音、小红书,那具丘山一定是人人向往的打卡圣地。
(资料图片)
具丘山在哪儿?山东禹城,隔黄河与泰山相望。
从高度上来看,今日具丘山不再挺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禹的足迹赋予了具丘山别样风采。据禹城旧志载:“禹邑城西有台,名曰‘具丘’,相传禹疏九河尝驻足焉。”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禹为何在具丘山驻足?原因有二。
大洪水果真来了。考古学、古环境学、古地理学、天文学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4000-4200年时,出现了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这可能是世界多地流传的大洪水传说的发生背景。也有环境考古学家指出,距今4000年前后确实是我国北方超大洪水多发的时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鲧、禹治水故事的历史背景。
此处乃兖州之域。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考证,在尧舜禹时期,黄河下游平原都有发生大洪水的迹象。“如果详细考察我国的地形,各代河患的沿革,以及我中华民族发展的阶段,就可以明白洪水发生及大禹施工的地域,主要是兖州。此外北方的冀州,西方的雍、梁,中央豫州及南方荆州的西部,山岳绵亘,高原错互,全不会有洪水。”“兖州当今日山东西部及河北东部的大平原,豫、徐平原当今日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换句话说,洪水所指主要是黄河下游及其流域。淮水流域的一部分也可能包括在内,此外全无关系。”
当时兖州地区地处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大禹在禹城一带治水时,为观察水势,指挥治水,率众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广倍之”的巨丘,后人称之为“具丘山”。
水和土两个元素构建了大禹传说的根基。《诗经·商颂·长发》说:“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由这一叙述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大地本是一片汪洋,禹从天上降下,始在茫茫洪水之中布下土地。而禹平抑洪水的方式是“敷土”。何谓“敷土”?其实就是布设土地。《淮南子》说:“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这和《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以及《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联系起来,可知世上的山乃是禹用息土“甸”起来的。
若将大禹治水的传说剖析开来,包括大禹的诞生、特征、身份与职能、生活、事迹与经历、名称、死亡与纪念、遗迹与遗俗等多个主题。在济宁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的帝王图像中,左二即夏禹像。他头戴斗笠,穿宽袖衣裳,左手前伸,右手执耜,回首张望,应是表现其治水的劳作场景。如题榜所言“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其中的“脉泉知阴”即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的思想观念。
考古学家方燕明认为,大禹治水可信且能够成功的理由是:通过实验考古表明,由筑城的工程量、工程管理组织所反映的社会复杂化,其时已有动员、组织等机构的存在,这是大禹治水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时的生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大禹治水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时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如筑城选址对河水的认识和利用;治水过程中已经掌握较成熟的测量、施工技术,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也应该是大禹治水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有亭焉,以纪禹功
具丘山是治水的转折点。在这儿,大禹完成治水平土、导河入海的丰功伟绩。从那时起,禹城一带的历史文明便与大禹结下了不解之缘。
禹城人民一直深深怀念着大禹。“禹城”之名始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循禹迹、恢复大禹在此所建城邑,改当时的祝阿县为禹城县。其后的1200多年,虽饱经战乱与沧桑,禹城这一称谓始终未变。
在具丘山所在的十里望村,其村名的来历便蕴含着百姓对大禹穿越千年的思念。相传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县城移迁善村(现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县令登城向西眺望,见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葱葱,绿荫丛中隐现着一间草亭,似有紫气缭绕。县令遂问当地一老者:“此系何山?”
“具丘山。”老者回答,将大禹在具丘山上观察水势、疏通河道之事禀告了县令,并说:“几千年来,当地百姓为缅怀大禹为民造福之德,在具丘山上栽树、移植花草、结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求禹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县令又问:“此具丘山离县城多远?”老者回答:“离县城十里。”县令遂将具丘山所在村庄定名为“十里望”。
是日,县令召县内豪绅三老商定在城西门内修建禹王庙,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迹亭,以便让世人永记大禹治水的功德。禹迹亭内摆设供案供奉着禹王神像。县令亲率官员民众、携带香纸供品祭祀禹王。
此后,历代县令都会在春节、重阳节时亲赴禹迹亭祭奠禹王。自唐至元,禹迹亭几次被毁,却屡屡得以重建。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十里望乡绅吴以达、吴以逻号召乡民在禹迹亭旧址建了禹王阁,较禹迹亭有所扩大。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时,曾撰文《禹亭记》:“一日者,闲游登眺,父老环拥而告余曰:‘此山虽小,一望而无际,称为禹城首景。古有亭焉,以纪禹功;今既废矣,我侯盍重建之。’余也徘徊良久,顾瞻四方,见夫丘之下:委蛇曲折,古漯河也;西川绕绿,水土平也;黍稷翼翼,桑田盛也;杨柳依依,林木茂也;庐舍森森,民居稠也;行旅跻跻,履道坦也。非禹治之,孰治是也?”
“治”是大禹精神的根本,也是为政者的最高追求。因曾九皋治县有方,加以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曾九皋称此为禹王护佑之果,便募捐修建了禹王亭,并置祭田数亩,刻碑记载。而后,曾九皋调离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绩而捐款刻碑立于禹王亭内。
讲好大禹故事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4月中旬,林则徐赶赴京城,曾在禹城逗留一夜,并将其观感记入日记:“名十里望。相传,禹治水时尝至此望水势……禹城县十里,故名为十里望也。县本以禹迹……禹城桥之下,尚有徒骇河故道。”
禹王亭带给林则徐的除了感怀,还有治水的决心。在近40年、历官13省的宦海沉浮中,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为民治水的足迹。
明清时期,禹王亭香火大盛。前来祭拜禹王者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来此朝拜观光,留下了不少诗词墨宝。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载入县志。清至民国时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春、秋两季在此举办庙会。
初夏的禹王亭博物馆,花木扶疏,映衬着红墙黛瓦。具丘山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传说”传承人尹继明、秦世森为前来研学的孩子们讲述“大禹与具丘”的故事。“参加此次研学游,我了解到家乡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禹城市永锋双语实验学校八年级三班宋颖萱说。
大禹治水,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近年来,禹城市围绕大禹文化保护传承,讲好大禹故事,先后举办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民间祭祀大禹、中国农民丰收节(县级分会场)等活动,推动大禹治水传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首届大禹文化节;将大禹文化列入青少年传承工程,推动大禹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整合全国各地大禹文化资料,编印《大禹文化》丛书、《大禹治水》故事画本。
目前,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正加速推进,农耕文化博览园已完成主体建设,禹王亭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建设……禹城积极整合禹王亭博物馆、大禹公园、徒骇河景区、泺清河景区等大禹文化主题景区,串点成线,大禹文化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记者卢昱通讯员白聪聪4000多年前,若有抖音、小红书,那具丘山一定是人人向往的打卡圣地。具丘山在哪儿?
2023-05-07 07:50
短板再加强、长板再突破,山东打出产业链发展组合拳“补延强建”,集中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资料:付玉婷王建
2023-05-07 07:48
我省卫健系统开展两项行动,推出一系列为民服务实事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记者李丽报道大众日报济
2023-05-07 07:58
当地时间2023年5月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出席第五次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巴基斯坦外长
2023-05-07 07:46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沃伦·巴菲特:对人工智能(161631)有点担心,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逆转它。
2023-05-07 05:32
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阿贝尔表示,我们正在推进能源变革,这方面机会非常大。我们已提出到2030年我们的碳足迹
2023-05-07 05:25
雷科防务(002413)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安全存储业务以国产化自主可控闪存控制技术为基础,面向大数据、云计
2023-05-06 22:41
沃伦·巴菲特:经济的“难以置信的(飙升)时期”正在结束,预计未来大多数业务的收益可能走低
2023-05-06 22:26
海报新闻记者沈童济南报道5月6日上午,由山东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共同
2023-05-06 21:56
海报新闻记者丛萍济南报道让地铁、大型冲压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不再扰民,让大型建筑、桥梁在风力作用
2023-05-06 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