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当前时讯: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一人如何种好4400亩地?

时间:2023-02-21 07:44:28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春耕一线农事忙,记者跟着种粮大户下地干农活,探访增产增收秘诀——


【资料图】

一人如何种好4400亩地?

广袤田野,生机勃勃,雨水时节的春耕一线热闹起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汶上土地流转率接近八成,大规模的农田谁来种?怎么种?增产的秘密在哪里?2月19日,记者带着问题来到汶上县郭仓镇,跟着种粮大户王金华干了一天农活。

□ 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张 明 郭 瑾

突突突——2月19日一早,汶上县郭仓镇毛坦村的麦田里热闹了起来,两台大型施肥机喝着“号子”穿梭于青翠之间,打破了一冬的宁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150亩,还剩1000亩地,3天就能把返青肥施完!”高高的驾驶座上,44岁的种粮大户王金华手握方向盘,向坐在车轮护板上的记者介绍,“从前包地3个人合伙种300亩地,天天累得爬不起来,现在我一人轻松打理4000多亩地,离不开种地理念的转变。”

2006年,常年在外干建筑工的王金华回村当起了种粮大户。“依着老思想,累死累活一年下来,小麦亩产只有1200斤,‘一麦一棒’两季亩收入只有400元。”真正让王金华转变思想的是职业农民培训,“一年下来,至少参加6次政府、企业组织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活动,还能定期到农广校函授学习,平时也能通过手机上网自学,全部免费。”通过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思想,王金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种地在走向适度规模化和机械化的过程中,同时要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规范化、程序化转变。

2015年前后,汶上当地出现了“为种粮大户打工”的第三方农业服务公司。和很多大户一样,王金华把土地托管给了济宁大粮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耕、种、防、收、储等各环节全流程都有专业人士、现代机械参与,很省心!”如今,他也成了济宁大粮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员工,种好自己1600亩地的同时,还为公司管理着2800多亩地。

“小麦在0℃以下处于冬眠状态,是不生长的。开春以后,气温渐渐升高到0℃以上,小麦起身返青,是施返青肥壮苗的关键节点。”日上三竿,记者随王金华来到郭仓镇杨寺村的一方地块。他蹲下身子随手薅了一把麦苗捻了起来,“你看这就是‘三叶一心’,小麦越冬的最佳状态。如果播种较早或播种后气温过高,麦苗长势过盛就很容易受冻。”

王金华讲得头头是道,全然看不出是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他说,种粮讲究“看天看地看温度”,他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天气预报,再决定这一天干什么农活,“如果温度达到0℃以上就能打药,5℃以上效果更好。”

当天下午,王金华驾驶小轿车继续“下地”干活,来到位于郭仓村的地块时,看气温升高到9℃,便一个电话调来两台自走式喷药机,开始进行除草作业。“像以前那样自己背着喷雾器,一天最多打个20亩地的场景很少见了。这两台喷药机臂长12米,一天能喷500多亩,不但效率高,药也打得均匀。”说是干活,他脚上连土都没沾,只是站在地头认真记着农机加药次数,“一壶药打300亩,不重不漏,到角到边,多了少了都不行。”

“土地高度集约化,也为统防统治奠定了基础。”王金华说,原来土地是一家一户地种,你家早打几天他家晚打几天,拖拖拉拉半个月都打不完,病虫害此起彼伏。现在大家基本上统一行动,全镇4万多亩地,3天就能集中打完,病虫害很难传播扩散。除此之外,麦种包衣这一环节也对抑制病虫害有明显作用,同时还能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基于一系列科学防治技术,原来麦地里常有的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近几年几乎消失了。

规范化种地,效果如何?郭仓镇宋村一处麦田给出了答案——一边麦苗浓绿紧凑,另一边却干黄稀疏,对比明显。“受去年11月下旬寒潮天气影响,叠加越冬以来多次强冷空气,一些小户种植的麦子发生了冻害,很可能减产20%。”王金华分析说,他这边长势较好基本没受影响,关键就在于进行了镇压和冬灌这两个重要环节。

“苗情不错,丰收在望。”夜幕降临,王金华沿着麦垄边走边数,“一般情况下,麦子能跟上垄,亩穗数在45万株以上,每株分蘖2—3个,就能保证产量。”这几年,土地整合带来的“减垄增地”效果也非常明显,1亩地原来只能种8分,现在能种1亩。良种配上宽幅播种、播后镇压、统防统治等良方,去年,王金华的小麦亩产达到了1500斤,比2007年时增收300斤。今年增收,他依然充满信心。

关键词: 农民培训 充满信心 现代化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