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当前信息:记者手记丨新农人让粮食减损更值得期待

时间:2022-06-13 07:40:03    来源:大众日报    

(资料图)

粮食减损并不是个新鲜话题,麦收后去田里捡拾麦穗,吃饭时被要求碗净盘光,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如今,这个老话题正被一群年轻人用新的视角打量。

他们在发掘减损的新空间。

认定种植环节精细化带来增产减损的潜力,1987年出生的荆海军在2012年花一辆汽车的钱购置了当地第一台无人植保机,并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不断进行设备更新。设备减损、技术减损、管理减损等减损举措,在他的合作社纷纷落地。

他们有热情、善钻研、肯吃苦,在一线实践中磨炼减损增效的本领。

1982年出生的冀荣祥,喜欢摆弄农机具,研究机械设备。在他眼中,“玩农机”更像在闯关打怪,充满兴奋和挑战。整日泡在农田,皮肤晒得黝黑,冀荣祥已然一副种田“老把式”的模样,可他不觉得辛苦,“吹着空调,听着音乐,开农机是享受”。

他们粮食减损降耗的理念化为肉眼可见的数字和标准。1991年出生的刘山新,带着一支十几位80后、90后组成的麦客团队走南闯北,招人入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干活毛糙的不行”。麦收达不到验收标准,“好兄弟也要罚”。“我们多打一把,客户就能少损失一点。”在他看来,减损是对客户的承诺。

如果说,他们的祖辈、父辈经历过物质匮乏岁月的磨砺,节约是写入基因的本能,那么这一代年轻人对粮食减损的探索,则更多的是出于对职业的执着,对准则规矩的敬畏,对未知探索的好奇。凭借着更高的文化素质,更开阔的视野,更充分的资源支持,这群年轻人在寻找更多的路子。这股青年力量值得期待。

关键词: 设备更新 文化素质 肉眼可见的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