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处暑以后可以吃西瓜吗

时间:2023-08-20 19:15:10    来源:趣丁网    

处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节气,也是比较有讲究的一个节气,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人注重保健养生,尤其是饮食方面,在处暑节气的时候,南方地区可以少量吃一些西瓜,北方地区不建议吃西瓜了。

处暑以后可以吃西瓜吗

这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要因人制宜

西瓜味甘,性寒,含有大量的水分糖类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可以清热解暑、清心利尿,健康人处暑之后可以少量吃西瓜,糖尿病人不要吃西瓜,脾胃虚寒的人处暑之后就不要吃西瓜了。

2、要因地制宜

二十四节气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如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由于中国大地幅原辽阔,南北气候差距很大,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今天是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出暑”,炎热夏天快结束的意思。北方的朋友已经能感受到晚上已经有些凉意了,不过南方还是烈日炎炎,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所以,处暑之后南方的朋友可以少量吃一点西瓜,北方的朋友就不要吃了。

3、要因时制宜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暑热仍然疯狂,秋燥明显加重”,处暑养生的要点就是“消暑清润”。

处暑昼日温差比立秋加大,空气的湿度下降,有些人会觉得比夏季舒服。不过阴虚火旺的人会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瘙痒、眼睛干涩、大便干结、干咳痰少、睡眠欠佳这些秋燥耗伤肺阴的症状。

阴虚的人体内阴液不足,就像没有水分滋润的树木树叶都蔫了,容易出现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等表现。如果阴虚严重伤及血分,而导致血虚,就会出现烦燥,睡眠欠佳,这种情况女性更为多见。

处暑出现的燥属于“温燥”,与秋分要出现的凉燥还是有不同的。

在处暑这个节气南方人可以吃少量西瓜,也可以吃些雪梨、橙子、枇杷等,这些水果既能润燥又可清热。不过到了秋分凉燥时节,脾胃虚寒的人就不要吃西瓜了。

有些人口干舌燥,经常喝水,肚子喝胀了,仍然口干舌燥。

其实,滋阴润燥不是喝水就行了,阴液不单单是水分,它富含营养物质,滋润我们的脏腑经络。

在处暑节气,光喝水远远不够,还要适当多吃一些有滋阴润燥清暑化湿的食材,比如东瓜、南瓜等,东瓜可以清暑利湿、利尿消肿、降脂减肥,南瓜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杀虫解毒的功效,可以保护胃粘膜,还有一些既可入药又可作为食物的中药材,比如百合、菊花、枸杞子、桑葚、芝麻、银耳、沙参等。

处暑后吃西瓜好吗

最好少吃西瓜。

清甜多汁的西瓜,是不少人的最爱,但西瓜还有个别名叫“寒瓜”,吃多了容易导致寒凉之气进入体内,伤害脾胃。

脾胃承担着运化水液的职责,脾胃如果受伤了,水液就无法正常排出,会在体内停滞、堆积,导致湿气蹭蹭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提到: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所以,处暑后千万别毫无节制地吃西瓜,尤其是本身就脾胃虚寒的人。

处暑后吃什么水果好

处暑应该多吃的水果有梨子、葡萄、苹果。

1、梨子

处暑是节气里面的一个,处暑的到来也意味着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明显,这个时节很容易出现皮肤干燥情况,所以就应该多吃一些含有丰富水分的食物,处暑多吃一些梨子能够达到缓解干燥以及利尿通便作用,处暑气候非常干燥,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嘴巴鼻子干燥的问题,所以每天吃一到两个梨子就能够缓解不舒服的症状,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营养价值很高,一般人都可食用,肝炎、肝硬化、肾功能不佳者尤其适合。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品性寒凉,故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脾胃虚寒者、发热的人不宜吃生梨,可把梨切块煮水食用。

2、葡萄

处暑多吃一些可以达到润燥作用的饮食,这样才能让身体以及皮肤都维持健康的状态,葡萄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水果,能够达到补脑安神,益气补血作用,还可以保护眼睛,去除烦躁心情,在处暑节气吃就非常适合,从中医角度看来,葡萄和枸杞一起吃,能补血、补气。葡萄和蜂蜜一起吃,能除烦止渴,改善咽干津少、食欲不振、热病烦渴症状。建议带果皮一起吃,但一定要泡洗干净,防止误食果皮上残留的农药。此外,吃葡萄也可带籽吃,葡萄籽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癌作用。

3、苹果

苹果里面含有非常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还含有维生素e以及维生素c,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天然抗氧化剂,能够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而且苹果里面还含有非常多的钙质,可帮助代谢掉多余盐分,有助减肥。最新的研究发现,多食苹果能增强肺功能和预防肺癌,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患者以及常下厨的妇女不妨经常吃些苹果。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