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圣旨格式怎么写?真正的圣旨到底长啥样?

时间:2020-10-23 16:13:12    来源:文藏    

说起圣旨,很多人就会想到这样一幅场景,趾高气扬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圣旨,拂尘一甩,朗声道:“圣旨到——”于是众人赶紧跪下山呼万岁,来使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看过古装剧的,对此莫不熟悉。圣旨,绝对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大利器。然而,圣旨真的是这样吗?

圣旨门类和名称首先,并非所有圣旨都能称为“诏”。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后世对此有所继承和发展,皇帝命令按颁行对象、颁行内容加以分类,例如汉代皇帝命令分四种——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戒敕),唐宋时期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等七种形式,明清时期分为制、诏、册、诰、诰命、敕谕、敕书、敕命、谕旨等。圣旨有这么多门类,所以不可能动不动就是皇帝“诏曰”。

圣旨的格式和套路至于圣旨开场白,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即位的诏令多用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这大概与当时朝代频繁更迭有关,皇帝更刻意强调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唐代皇命一般由门下省审核颁行,因此诏令之首往往是“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宋代的圣旨写作格式大体上继承了唐代,又有所变化,有用“门下”二字开头的,而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为开头的也不少。

元代则因为蒙古族的最高神是长生天,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朱元璋首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我们最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字开头,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的。凡是明代之前的古装剧,圣旨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都是bug。

朱元璋非常喜欢用“奉天”一词,认为大明结束元代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因此他总把“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挂在嘴边,将皇宫里最大的宫殿取名“奉天殿”,把他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样。随后,他又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作为诏书的开场白。

随着朝廷各方面机制的完善,皇帝圣旨大多交由大臣起早,所以内容、格式和措词也越来越格式化。比如,为了显示“天”和“皇帝”的绝对权威,明朝中后期的诏书开头逐渐演变成了“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诏曰”放第三行且比第二行“天承运”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清朝统治者为表明入主中原的正统性,也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称“奉天府”,皇帝诏书同样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开头。

更需说明的是,这八字的正确断句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此外,圣旨的结尾,也不都是古装剧里的“钦此”二字。有的圣旨并没有专门的结束词,说完就算;有的圣旨会选择其他的语气助词来表示结束,比如“于兮”;还有的圣旨结束词比较长,比如清朝的很多圣旨都是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

圣旨材质圣旨都是金灿灿的一卷、黄底黑字吗?当然不是。以现存明清圣旨中的一大类——诰命和敕命,来作分析。

诰命用于封赠一至五品官员或有爵位者,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纹饰,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巨龙作防伪标志。

圣旨颜色并非都是黄色,共有红、蓝、黄、白、青五色,但不一定全用,有单色、三色 、五色不同组合。一般来讲,颜色越多,代表受封人等级越高,例如敕命用于封赠六品及以下官员,颁赐敕命的圣旨为单一白色。但不管是诰命还是敕命,也不论几色,圣旨中必搭配黄色丝缎象征皇权。

关键词: 圣旨格式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