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勾勒立体的西北图景 体现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时间:2020-10-20 21:10:23    来源:人民日报    

“走近一个精彩的人,就是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是《西北,西北》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评价《西北,西北》这本书。《西北,西北》是新闻工作者卫庶关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和青海的笔记。

作者这样自述书名缘由:“过去了这些年之后,忽然想起这是一个身赴大西北,从内蒙古再到青海,从祖国的西北走向更西北的过程,所以用了‘西北,西北’来命名。”2005至2006年,作者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挂职锻炼,任乌拉特前旗旗委副书记。2011至2015年,又赴青海工作。“因为喜欢下乡,喜欢和老百姓一起聊东聊西,喜欢随手记下些只言片语,所以形成了一些笔记。”

通读该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两个“西北”:一是西北的历史,一是西北的现实。作者将口述历史与社会调查熔于一炉,借助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勾勒出一幅立体的西北图景。

读《西北,西北》,不知不觉间,那些远去的人和事会忽然从纸墨间跳出来,一下子来到我们身旁。作者通过大量细节,高度还原了一段段或惊心动魄或情意绵长的历史瞬间。如,作者这样写故事:“那个时候,草多,山里的树稠得很,不说人进不去,连羊都进不去。”作者这样写人物:“在和其中一个个子稍矮的女孩子握手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竟是一只内掌部分相当粗糙的手。我控制住自己的表情尽量平静,然后问了一下这个大眼睛的秀气女孩的年龄。校长说,17岁。在和她们告别之前,我又和她握了次手,只是为了证实那双手的确是粗糙的。”

读《西北,西北》,只消几行字、几句话,我们的双脚就仿佛站在了大西北的土地上。作者没有过多修饰,但进行了精心剪裁。他选取具有西北特色的典型人、典型事,让整本书人物鲜活、充满地方特色。《在乌梁素海边》《〈鸿雁〉的家乡》等篇章,涵盖当地的文化、民俗、生态等方面,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这本书之所以打动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坚守人民立场。作者说,这是在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教导。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有牧民群众、基层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有老人、学生等等,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作者饱含深情地记录下普通人的所思所想,记录下种种细节,如养了多少牛羊、种了多少庄稼、各项成本是多少、困难的地方在哪里。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品咂出社会现实、生活百味。记者的身份让作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问题意识,他在记录现实,更在思考现实,这让《西北,西北》具有很强的社会学价值。

《西北,西北》用文学的笔法书写现实,语言优美、隽永。“冰天雪地的时候来过这里一次。当时,是沿着一段宽宽的河道,河面已经结了冰,两岸都是嶙峋的石头山,蜿蜒曲折地进去。大概一个小时以后,在河道转过一个大弯的地方,豁然开朗。河岸的一边仍然是山,另外一边已经离山很远了,成为缓缓展开的开阔平地,上面散落着相隔较远的牧民的房子。”优美的文字描摹出一幅诗意的水墨画。

关键词: 西北图景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