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年内70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合计683.33亿元 市场化处置机制待完善

时间:2020-07-09 15:58:48    来源:北京商报    

在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因素的影响下,债券违约压力依然不减。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8日,年内共有70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金额合计683.3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01只、524.09亿元的违约情况,今年的债券违约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规模上却有所增多。分析人士指出,在疫情引发的企业业务收缩等多重压力下,未来国内债券违约风险仍呈现上升态势。

最新的一起债券违约事件来自于7月6日。上海清算所当日发布公告称,7月6日是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的付息兑付日,截至当日日终,上海清算所未收到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付的付息兑付资金,暂无法代理发行人进行本期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据了解,这是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只债券违约,其发行规模为15亿元,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7.5%。

而这只是债券违约的一个缩影。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70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32家发行主体,其中,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为新增违约主体。其中,“中信国安MTN001”、“18方正05”和“19方正CP001”的违约金额均超过30亿元;另有“17沪华信MTN001”、“15康美债”等8债券违约金额在20亿元-30亿元区间;还有39只债券的违约金额不足10亿元。

就违约原因来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近年国内债券违约暴露的原因都较为类似,一般集中在企业经营恶化、前几年业务扩张导致债务上升,企业面临的融资渠道环境收缩,导致现金流出现问题,无法兑付集中到期的债务。今年在疫情冲击下,部分行业的经营业务出现恶化,还有部分企业的子公司经营恶化对母公司构成拖累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国经济在稳健复苏,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但是企业要想回复到正常经营仍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信用风险仍将持续暴露。周茂华认为,由于疫情影响延长,国内部分企业面临业务收缩、产业链与供应链冲击,以及财务方面多重压力;另外,此前部分企业业务不合理扩张,后续问题仍可能暴露。因此,未来国内信用违约风险仍呈现上升态势,但在国内经济回暖以及政策支持下,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违约问题。

随着债券违约事件的增多,违约后的处置措施颇受关注。据申万宏源债券研报,目前违约债券转让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沪深交易所特定债券转让机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协议转让或匿名拍卖机制、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动态报价机制,已有部分违约债券在这三个途径中发生转让。

转让机制只是处置方式之一,建立完善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更为关键。央行近日会同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发布《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 证监会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围绕构建统一的债券违约制度框架,对债券违约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受托管理人制度和债券持有人会议的功能作用,发行人、债券持有人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职责义务和权利进行规范等。

周茂华表示,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债券违约将常态化,问题在于如何加快完善国内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构建市场化、法制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上述通知发布后,监管部门接下来需要围绕债务违约处置制度框架,加快推动国内债务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记者 孟凡霞 吴限)

关键词: 债券违约 市场化处置机制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