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免税?绿地控股靠“绯闻”3连板 双风口能否带来新想象?

时间:2020-07-06 16:25:35    来源:金融界    

以怜悯之心买之!

张忆东呼吁没几天,金融地产股们就振臂而起,绿地控股是其中夸张的一只,三连板的高度已是踏空股民“高攀不起”的牛夫人了。

有人还将绿地控股唤作是本次结构性行情的最大功臣,拉动了“地惨股”的放量补涨。

而绿地遭猛炒的原因还是因为传说中的“免税”红利。

免税?空穴来风还是...

事实上,绿地本身确实带着一些能蹭上免税大潮的“体质”。金融界《财经天眼》发现,去年12月,绿地商贸就正式组建了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着力打造贸易港产业核心平台,化身“买全球、卖全球”的商贸巨头。

而目前市场热炒的消息是,绿地全球商贸港与高层推动的免税业务成功对接了。

绿地官方表示,并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事项。但官方与股民的互动来看,措辞非常值得玩味。不少股民留言,公司贸易港规模庞大,建议公司申请免税牌照,而绿地则回应,感谢建议。

众所周知,免税牌照“洛阳纸贵”,要想拿到也的确来之不易。

从政策端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确实有意建设中国免税体系,培养一批市内免税店,而绿地近几年打造的“贸易港产业平台”也与之有契合之处。

而从绿地来看,目前并非国资控股,虽然背靠上海,但拿不拿得到还取决于许多因素。

多而不精、大而不强

免税噱头赚尽眼球,也让大家重新关注到了“绿巨人”的式微。

老股民都知道,绿地上市即高光,2015年借壳金丰投资,绿地控股市值便一度达到3000亿,力压万科。但“房产一哥”还没坐稳,就被逐步摔在身后。目前碧桂园、恒大、万科等仍为第一集团,而绿地早已不见了踪影。

那么绿地是如何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呢?其实还是扩张的步子迈得过快、摊子铺得过大导致的。

一手打造起绿地的张玉良在上市当年就表示,要在做强地产主业的基础上,加快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三大领域的发展。

从绿地年报也能看出,由于板块良莠不齐,这家房企多年承受着远低于行业平均值的净利润率。不少中小股东在互动平台上更是一针见血,直戳“痛点”。

金融界《财经天眼》发现,绿地近五年销售净利率长期保持在5%左右,而头部房企万科A、碧桂园等销售净利率中枢均在10%以上,相当于绿地的两倍多。

具体分析来看,这主要是因为绿地控股主营业务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营收占比相近,但房地产业的盈利水平显著高于建筑业的盈利水平。

以去年为例,房地产业毛利率达27%,但建筑业毛利率仅为4.3%,这一拖累下,导致长期低于同行。

多元化已是累赘,业界称其“多而无用,大而不强”,就连主业房地产也因“高楼梦”的失速扩张,在去杠杆的路上演绎了如今的反噬。

市值止步千亿为扩张买单

一位业内人士点评绿地称,集团的现金流出问题了。

买地、建楼以及轨道交通等长线投资所消耗的现金流过大,而集团的销售回款和融资跟不上,导致现金流承压,从资本开支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表现也能看出,“绿巨人”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曾经市值3000亿的世界500强房企,如今经历三涨停后,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三分之一,令人唏嘘。

去年,绿地控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880.42亿元,同比仅增0.1%,相较于2018年26%的销售增速而言,明显放缓,白银时代效应可见一斑。而受到房地产行情、疫情等负面影响,今年绿地也颇为承压。2020年一季度,绿地控股实现销售505.0亿,同比下滑27.2%;销售面积424.9万方,同比下滑29.1%,直接影响公司现金流状况。

一位地产人士称,近年来绿地有意放缓速度,降低净负债率。但在偿债能力上,现金短债比一如既往维持在1倍以下的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

双风口能否带来新想象?

好在绿地因为踩上双风口迎来了市场的重新关注。

6月24日,绿地(天津)全球商品贸易港3号地启动仪式在天津市北辰区举行。绿地称将以“地产+商贸”产业协同模式,对接全球资源,辐射全球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未来除了天津还会在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济南、贵阳、郑州等国内重要区域落地。

此外,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也让绿地踏上了风口。绿地称将全方位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助力海南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免税神风下,王府井股价翻了5倍、中国“神”免更是屡屡涨停市值高达3600亿,任何有关免税的风吹草动都捕获着资本的注意力。

与其说这是资金的“怜悯之心”在作祟,不如说是炒作热情难以消退。

继前两日涨停后,绿地仍然获得资金关注。不过由于免税消息不确定,绿地控股今天出现明显放量,且换手率创下近期新高,或许也预示着行情的转向。

从过去三天龙虎榜数据来看,买方前五大交易席位中,机构占据两席;卖方席位中,沪股通与散户保持净卖出状态。

靠炒作之风能否持久相信大家皆有判断,毕竟市值自救无疑还是应该从产业聚焦做起。毕竟,这么多年下来,无论是大金融、还是大基建,对于绿地的净利润贡献都相对较小,反而常年形成估值拖累。

而曾在两年前就表示要加强绿地市值管理的张玉良,似乎仍在摸索如何带领绿地重返头部,但从现状来看,仍是道阻且长。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

关键词: 绿地控股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