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新媒体重塑中国纪录片产业版图 短视频催生大量微纪录片

时间:2020-04-20 10:58:39    来源:新华网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等机构18日在京发布的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50.36亿元,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其中新媒体机构的同比增幅,在产业四类主体中都位居首位。

“近年来,新媒体机构迅猛崛起,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也生产了大量高品质的蓝筹大片和轻盈灵巧的短视频。新媒体正在重塑纪录片产业的规则和版图,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这份《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的项目主持、北师大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说。

越来越多纪录片只在网上播出

“在过去的一年,对纪录片播出格局影响最大的变量来自新媒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说,“纪录片的播出渠道正在从原来的传统电视媒介为主,向传统电视媒介与新媒体播出渠道并重的趋势演变。”

2019年,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水果传》(第2季)、《风味原产地·潮汕》,哔哩哔哩出品的纪录片《人生一串》(第2季)、《未至之境》《但是还有书籍》,都通过独播创造了品牌价值。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网络上播出,甚至只投放网络媒体。网络和电视渐成分庭抗礼之势,但二者所播出的主体纪录片类型又各有侧重,彼此补充,形成了多元化纪录片传播体系。”张同道说。

网络视频平台聚集了年轻受众群体,显示出与电视观众迥然不同的口味。

报告指出,比较电视与网络传播的纪录片前十榜单,没有一部重合的作品;网络前十榜单里只有《人间世》(第2季)、《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进入电视前二十榜单。

“这说明,电视与网络观众分化日益明显,两个群体交叉部分越来越少。”张同道说。

为适应观众收看方式的变化,纪录片传统制播机构也在逐渐重视与新媒体机构的深度合作,采取开设栏目公众号、版权销售、资源置换、联合制作等方式推广节目内容,提升传播影响力。

新媒体机构纪录片产能史无前例

对于中国纪录片而言,新媒体不仅是主要传播平台,也渐渐成为主要生产平台。

报告指出,2019年,新媒体机构纪录片产能达到史无前例的新高度:优酷原创纪录片260个小时,占播出总量35%;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23部,约占全年新上线项目1/3;哔哩哔哩出品并上线纪录片16部,合计55.6小时;爱奇艺自制加联合出品纪录片15部。

“从生产投入体量看,这些平台都超过了一线卫视。”课题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樊启鹏说,“新媒体平台完全市场化运作,制播分离程度高,商业模式多元,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方式相对灵活。”

从内容特点看,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媒体平台推出的《激荡中国》《最美中国》《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等作品,证明主旋律纪录片不仅能成为市场消费主体,而且可带来强大的收益。

此外,新媒体平台继续深挖成熟主题推出新作,如美食主题的《人生一串》(第2季)、《人生如沸》《风味实验室》,自然主题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文化主题的《春天读诗》《博物志》,表现普通人情感和经历的《最后一班地铁》《我们去结婚》《此食此客》等。

“数家新媒体平台都在整体选题倾向上突出时代特色,无论自制的节目还是购置的片子,都会强调让讲述的故事和人与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樊启鹏说。

短视频催生大量微纪录片

近两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信息视频化程度的提高,短视频收看人群增长迅速,由此催生了大量具有短视频形态的微纪录片。

报告指出,纪录片制播机构都积极开辟短视频领域,很多纪录片会针对不同的平台生产不同版本,新媒体版单集时长通常较短,长视频节目也通常会套剪一系列短视频,整合成专辑打包传播。

“短视频丰富了纪录片的品种和表现方式,也使得纪录片的生产方式从原来的专业创作开始向社会创作和平民创作转化。”陆地说,“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和创作题材的多样化,无疑会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强化纪录片的生活化和新闻化特征。”

而在特殊时期和特定阶段,微纪录片也凸显了其生产和传播的优势。

报告指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日记2020》《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国面孔》《正月里的坚持》《在武汉》等一系列在新媒体传播的微纪录片见证了这起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国面孔和中国城市,在人群里分享传播。

“长纪录片考验制作者对一个事物深度的认知,对世界透彻的看法;而微纪录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信息点的刺激,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张同道说。新华社记者白瀛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国纪录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