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是四言诗的开山经典,汉魏五言诗是五言诗的开山经典,其历史地位都是后来者难以比拟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经典出现在主流史述中,都很大程度地远离了其原初形态,而呈现为被重塑过的经典化形态。关于重塑之原因,宋代郑樵“声失则义起”(《通志·乐略》)的判断最中肯綮。其中,“声失”是历史进程中的被动后果,“义起”则是“声失”条件下的主动选择。所谓经典化,正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与文献变迁相合作的主动造就。
虽然《诗经》与汉魏五言诗的经典化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人们对《诗经》的经典化问题有普遍关注,而对汉魏五言诗的有关问题,则关注不多。原因或在于,《诗经》的经典化重塑较为显著,汉儒义训增入的意识形态内容,常与诗歌本意抵牾,易被看穿;而汉魏五言诗的经典化重塑相对隐蔽,它没有承担那么多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负荷,与后世文学史的关联相对自然,不易被察觉。故本文专论汉魏五言诗之经典化重塑。
主流史述中常见两个概念,一是汉魏乐府(以下只及五言),一是汉魏五言诗。其所指对象原本相同,是时代变迁将之一分为二:当原初的汉魏乐府失去所用之乐,就成了后世所谓的汉魏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典型例证。诗中多自述和乐,如“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等,可见其为乐府,只是被后人称为“古诗”:由“古”可见,后人奉之为先祖;由“诗”可见,在先祖追崇中,其乐府属性被淡化,转而成“诗”。至于汉魏五言诗中是否有不配乐者,则难有定论;即使部分作品无配乐实践,也无法否定其有乐府属性。
我们对汉魏五言诗经典化的反省,就是要回归其乐府属性,探讨“声失”后与“义起”相伴而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作品情感特征、形式特征、接受方式、与作者关系、后代笺注、文献流传等方面,及其对主流史述的影响。下文试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三个研究视角。
其一,作品改写。改写主要体现在将口头表演的乐府变成书面文本。乐府被记录在案,即使相对客观者,如《宋书·乐志》一类,也因失“声”而被改变了很多基本属性。这些改变极易被后人忽视,本文称之为第一重变形。
首先是呈现秩序的改变。音声呈现秩序在顺序、速度等方面是相对固定的,而书面文字的呈现秩序要灵活得多。这造成二者接受方式的不同,随着共同的音声呈现秩序,歌者与听众同步进入某种情景,有助于构筑社群共享情境,强化集体认同,以实现社群聚会的各种目的,或严肃仪式,或轻松娱乐。这与书面阅读时,读者自由进入个体阅读世界,是很不同的。
其次是乐府与语境关系的改变。乐府不仅依附于表演语境,且常因语境调节而变换唱词,故包含多次具体、生动的时间过程。一旦被用文字记录在案,封闭在书本中,其对语境的依赖性被改变了,成了独立篇章;其文本变动性也被改变了,成了稳定文本。
再次是乐府与作者关系的改变。乐府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个体创作,而是公共记忆,故其与作者关系相对松散。创作者(有时是歌者)用的常是已被其他作者用过的主题与套语,又以其特有方式,结合具体语境而临场发挥。因其表达的常非一己意图,而是公众思想,故多采用社群共享语言模式,并不太追求个体独创。毋庸置疑,汉魏辞赋之华丽辞藻,也不同程度地渗入乐府,但这并未改变后者总体上不求独创的特性,汉魏乐府语句重复者多,就是证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评建安五言诗虽“文采缤纷”,但“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是很客观的。后代刻意追求的个体创新,是与书面表达相关的,书面的封闭世界使个体产生对文字的占有欲,使写作成为一种自我实现。
可见,《宋书·乐志》虽旨在存“声”,但受文本载体限制,还是很大程度地失“声”了。郑樵《通志·乐略》、黄节《汉魏乐府风笺》等以“声”为纲的文献,同样如此。
不过,与这些试图存“声”的文献相比,对主流史述影响更大的,是那些有意删改乐府的文献。本文称之为第二重变形。其删改方式主要是去除套语,如去除与观众交流的套语“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又将不够创新的语词改得更有创新性。《乐府诗集》所录“本辞”,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就是后人对乐奏辞的删改,并非如“本”字暗示的那样,出现在乐奏辞前。这些文献为史述提供的文本,离乐府原初形态自然更远了。
其二,文献重编。乐府被改写成书面文本后,被编入别集、总集、类书等,成为作者、文类、时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文献重编中,这些作品遭遇了又一重变形,本文称之为第三重变形。可以汉魏五言诗重要代表曹植为例。曹植本集编于魏景初年间(237—239),早已佚失,后代曹集辑佚本之作品数不断增长,由宋代两倍于本集,到清代以来三倍于本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人不断辑入散落各处的署名曹植的乐府。乐府与作者的关系原本松散,现存文献中,汉魏五言诗出现不同署名的概率较高,即可为证;因为松散,也就相对随意,使得一些伪托作品可轻易系于曹植名下。学界大多认同《七步诗》出于伪托,但曹集中五言伪托者恐怕不止这一首。
文献重编中也包含部分改编,如增添书面化诗题。这些诗题不仅关系作品在总集、类书中的类属,还关系它们在史述中的地位。例如,《文选》“公宴类”录曹植《公宴诗》、刘桢《公宴诗》,“游览类”录曹丕《芙蓉池作》,这些诗题就是后人为乐府添加的书面化诗题。“公宴诗”之题来自类别,以类别赋题,是后人为乐府增添题名的常见方法。但三诗多有应和,本为同一情境下创作的同类乐府,何丕诗独赋以“芙蓉池作”?何况丕诗全未及芙蓉。稍作揣摩,即可看出编撰者用心:《芙蓉池作》被置于“游览类”之首,是唯一来自东晋前的作品;“游览类”是《文选》中重要的诗歌类别,有一来自建安的开拓者,最能契合时人对建安五言诗的尊崇。正是为了这一看似合理的史脉,编撰者将同类乐府赋以不同诗题,而分置两处。由此可见文献编撰与史学观念的彼此合作。
其三,内涵重释。如前文所述,由音声呈现方式所决定,乐府表达的常非一己意图,而是公众思想;但后人大多忽视了这一点,多视之为作者私人情怀。本文称之为第四重变形。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以“观风俗,知薄厚”论“歌诗”,即立足其社群共享性,故可观一地之风俗。魏乐府虽与之有异,以帝王、文士之作为主,多受书面作品影响,不乏个体感受,但其社群共享的总体特征并未改变。《文心雕龙·明诗》以“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述建安五言诗,仍立足其社群共享之宴饮娱乐背景。朱自清《诗言志辩》说,“十九首还是出于乐府诗,建安诗人也是如此。到了正始时代,阮籍才摆脱了乐府诗的格调,用五言诗来歌咏自己”,至少也认为正始前,乐府不专咏一己情怀。
以贤人不遇为中心的自传式阐释,是后代曲解汉魏乐府的常见模式。如班固《咏史诗》,《文选》李善注所引题之为“歌诗”,后人加以“咏史”的书面化题名,评笺者又将班固两次入狱的人生经历与之关联。若将该诗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缇萦救父本事对照,可见此诗只是简单文体改写,缺乏个体创造,为乐府传播公众思想所常见。曹植《赠徐干》《赠丁仪》《三良诗》《名都篇》等诗在《文选》五臣注及后代评笺中的误读,与之类似,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此处暂不展开。
由以上三个方面、四重变形,可见主流史述所本之汉魏五言诗,远离其原初形态之概貌。关于早期历史中口传作品到书面作品的衍变,全世界学者都很关注,又以《荷马史诗》等研究创获最多。《诗经》、汉魏五言诗之经典化重塑与之相关,又有其独特性。在更加深入的视野中,重审这些文学史现象,可以丰富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
(作者:徐 艳,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 汉魏五言诗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邢晨通讯员吕尚伟烟台报道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低,一直是困扰养老服务发展的难点、重点和堵点问题,为了
2022-10-28 18:36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邢晨通讯员吕尚伟烟台报道为进一步改善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烟台市莱山区出台了《莱山
2022-10-28 18:46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秦文济南报道记者从济南公交获悉,为方便蟠龙路、虎山路周边居民出行,填补蟠龙路、虎山路等部分路段公交空白,自10月29
2022-10-28 18:40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秦文济南报道2021年9月29日,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这是山东省首条穿黄隧道。为主动融入“
2022-10-28 18:33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汪雪然济南报道10月28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南至微山公路济宁新机场至枣菏高速段项目(以下简称“济微南段项目
2022-10-28 18:31
苹果手机数据迁移100g一般需要1-2个小时,主要看你的数据大不大,想要快一点的话,可以提前把旧iPhone升级到和新iPhone系统一样,然后充电充好
2022-10-28 15:39
京东买的黄金可以到实体店换吗是大家一定会讨论的,毕竟黄金作为时下最为保值的物件,很多人都会在其价格较低的时候购入。尤其是一些准备结婚
2022-10-28 15:51
香蕉酸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健康饮品,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适量饮用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喝香蕉酸奶一般是不会拉肚子的,不过可以促进肠
2022-10-28 15:47
铜鼠摆件摆在哪家里合适吗是很多人问的,毕竟我们日常生活里,其实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气运摆件。不论是一个公司装修或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美好
2022-10-28 15:38
iphone传输数据卡在最后几分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大家不用太心急,可能是数据传输比较慢,显示十几分钟或者几分钟不动的话,可以多给一点时间
2022-10-28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