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浙江诸葛村:乡土力量守护乡村遗产

时间:2020-02-10 12:24: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依据专家统计,在我国已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受保护的“乡村遗产”已达119处。其中以民居、乡土建筑、古建筑群等形式列入的有60余处。这类乡村遗产数量多、体量大,既要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规范,又要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皆为其保护、活化带来严峻挑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

1996年,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两村民居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村随即围绕村中194幢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展开了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道路的探索。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诸葛村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规范化保护成果。

乡村遗产诸葛村有啥独特之处?

——史脉悠久、聚族而居、忠义传家

新年伊始,人们来到浙江兰溪诸葛村,可以看到这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外出的学子与务工的村民归家团圆,趁着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历史悠久的乡村生活,在美好安宁之外,更添一份喜气。无论是贴在家家户户老木门上的新对联,还是祠堂里精心制作的“板凳龙”花灯,都传达着村民对节日的期许与喜悦。

如今的诸葛村风景秀美,整洁宜居。即使在寒冬时节,依然有白墙灰瓦与绿水人家相映成趣。上塘与下塘是诸葛村的商业中心区,商铺林立,节假日时尤为热闹:村民多在傍水店面经营小型餐馆,门前檐下挂着腊肉腌菜;播放着民谣的咖啡馆、为游客义诊把脉的老药号;水边常见老汉担来青菜清洗,石库门里妇女在闲聚谈笑……历史与当下、情感与生计、遗产保护与日常休闲,都交织在诸葛村的生活里。

诸葛村素有经商传统。据《诸葛氏宗谱》记载:诸葛先人建村伊始,一方面利用所擅长的风水堪舆之术精心布局村落,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子孙遵从祖训,承传世业、经商致富、繁荣家族。由于诸葛村地势较高,缺雨易旱,不利于农业发展,他们便利用水陆交通之便制药、贩药,经营起药材生意,突破了当时传统观念中以商业为“末业”的思想束缚,带动了诸葛村的商业发展。在村西南的过境大道附近,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商贸集聚区——高隆市。至清代初期,这里已成为附近地区重要的商贸交易中心。繁荣稳定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客姓人家来此定居。19世纪中叶,高隆市毁于战火,诸葛村上、下塘一带取而代之,成为更加繁华的商业中心。

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诸葛村仍保留了明清以来形成的完整格局以及百余座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遍布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扩及乡村遗产保护时,却普遍面临缺乏内部动力、不得不长期依靠政府和外来资金支持的困局。

成为“国保”前后,诸葛村做了什么?

——村民自发组织保护,为此充满自豪

诸葛村是国内较早开始自发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探索的村落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中有不少古建筑被划入“四旧”范围。大公堂是诸葛家族定居之初为纪念先贤诸葛亮而建立的古老建筑,曾是祖祖辈辈荣光的标榜,是诸葛氏忠义气节的承载。这样的公共空间也曾被生产队用作牛棚或粮仓,常年无人打理,只用不修,变得十分残破。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集体经济能力尚且薄弱的情况下,村里部分干部和热心村民建议发动群众募捐,集体抢修这些濒临倒塌的历史建筑。1988年,以村民自发组织修缮孟分祠堂崇信堂为起点,保护诸葛村文物建筑的历史大幕正式拉开。

1990年,为筹划修缮诸葛村大公堂相关事宜,包括村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等在内的22位村民成立了重修大公堂理事会,负责筹措资金、采购材料和组织施工等。作为诸葛村最重要的两座公共建筑,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修缮与扩建,但皆是出于诸葛氏子孙对于先祖的崇敬与追思。而村民们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已突破单纯的血缘和氏族界限。大家不分姓氏,达成共识,踊跃相助。

1991年5月,大公堂修缮竣工。同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3位老师带领学生来到诸葛村开展乡土建筑考察,对诸葛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十分惊叹。在他们的呼吁下,诸葛村被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应村民要求,政府部门将用做粮站酱油厂的丞相祠堂归还给诸葛村村委会。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亲身参与其中的村民都充满了自豪。

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长乐村民居保护规划》论证通过,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村落整体保护为主导思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诸葛村急需建立一套合理、可持续的自我“造血”系统来推动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进。在专家的启发下,诸葛村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是谋求发展的核心资源。

乡村遗产怎样建立有效自保体系?

——既有“造血”机制,又有能工巧匠

诸葛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样是投入人力、物力,这里没有只是干等着伸手“要钱”。

他们是自己干出来的。

乡村旅游在上世纪90年代尚属新鲜事物。诸葛村成功抢占了先机,为今后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诸葛坤亨在1995年接任诸葛村党支部书记。那时,诸葛村在旅游市场上并没有知名度。诸葛坤亨回忆,1996年,在兰溪市委书记的带领下,200多位诸葛后裔赴上海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每天随身带着沉重的宣传资料,逢人便介绍诸葛村。虽然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正是靠着这番苦功夫,诸葛村才逐渐有了名气。到了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

秀丽的乡村风景与精致的乡村建筑为诸葛村吸引了人气,积聚了财富;而财富与资源又进一步被用于保护实践。历年来,诸葛村已投入1亿多元保护修缮资金,依据保护规划对村中及周边的文物建筑逐步展开复建与修缮工作,共抢修古建筑6万余平方米,包括厅堂10处,民居、商铺100多幢,恢复节孝坊、穿心亭、枯童塔各一座,并整修了村内所有的古巷古道。

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特批,诸葛古建筑修缮公司获得国家古建筑维修一级资质,专门负责诸葛村、长乐村的古建修缮工作。公司前身是一支由本地匠人组建的队伍,包括泥瓦工、石工、木工等多个工种。从大型建筑到私有民宅,他们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就地取材,严格遵照遗产保护的规则和要求,展开有计划的修缮工作。1999年,诸葛村又成立了治安消防队,多次扑救本村及周边村落的火灾,有效保护了国保安全。

诸葛村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村集体管理、村民人人参与、公司化运作的新模式,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内部运行体系。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诸葛村成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建立自我“造血”模式的典范。

保护乡村遗产,仅仅依靠各种组织、规范远远不够;要想让文化迸发出生机,需要每一位村民的积极参与。

诸葛村提供了哪些经验?

——基层村委、村民是乡村遗产保护主体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在老房子里的村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建筑并不允许随意改建。为了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诸葛坤亨书记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文物保护的理念和重要性。对于无人居住的破败老房子,则组织收购产权,转变为村里的集体资产,展开修缮和维护工作。在逐渐得到村民的理解后,诸葛坤亨又主持建设新村、引导村民搬迁,以完成对老村风貌的整体保护。

在诸葛村统一发放给村民的日历上,加入了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村中设置有多处公示牌,将毁坏文物的处罚措施纳入“村规民约”之中;每一户居住在古建筑内的村民,都需签订保护责任书。

除了加强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诸葛村还从各个方面强化村民对乡村建设的参与感、认同感。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每位村民都是股东,确保了旅游效益能惠及全体村民。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都能领取村集体发放的300多元生活补贴;村民的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村民意外保险、有线电视费也皆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对于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本村学子,还会发放奖学金。

诸葛村还将传统美德和时代需求相结合,推广以《出师表》《诫子书》等为题材的春联,充分挖掘诸葛村传统的耕读文化、中医药文化、商业文化、民俗习俗等,编写了长达60万字的《诸葛村志》。此外,还恢复了传统的诸葛后裔祭祖,并鼓励村民组织、参与“板凳龙”等集体节庆活动,在村中营造出效仿先贤、共筑和谐的祥和氛围。

诸葛议是“诸葛后裔祭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村民有意识地对乡村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是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仅靠国家力量与政府拨款来承担乡村遗产保护,往往远水救不了近火。诸葛村是全国首例以村落整体作为保护对象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同于我国以前的单体建筑保护,诸葛村的保护是保护整体环境,包括生活在村里的人。如果环境中没有人生活,这个环境的保护就会失去意义。如此保存完好的大规模乡村古建筑群在全国也是比较难得的。”

如今,诸葛村近3000位村民中,仍有许多人居住在老村内。除诸葛氏后裔,也有许多其他姓氏的人家,从祖辈开始便在此生活、劳作,早已成为诸葛村的一份子。(全轶先徐洋)

(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诸葛村 乡土力量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