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股权质押纾困不是万灵药 只救值得救的

时间:2019-11-19 11:2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市公司实控人持股高比例质押现象自去年以来就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并成为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维度。市场参与各方也拿出了不少办法,着力为受累质押的上市公司纾困。但自助者人恒助之。股票质押纾困不是万灵药,而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上市公司的形色百态。有的公司主业扎实,能够通过努力化解风险;有的公司画饼捞月,只能苦海挣扎遥望彼岸。

面对股票质押案例,投资者既要摸清事,也得看清人。而频频发出的监管函,正是投资者可以“避雷”“躲刀”的金钟罩、铁布衫。

古龙说,利剑和菜刀“同样是铁,问题只在你看得够不够深远,够不够透彻”。就质押的事来说,上市公司的质地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一些主业扎实、前景清晰的公司和股东往往能通过自身努力,化解风险、实现重生;但另一些曾经通过质押打肿脸充胖子的公司和股东,缺少了流动性的接力棒,又没有实实在在的经营质量加持,只能原形毕露、陷于挣扎。

上周,沪市几家公司的热门公告就正好说明了这种不同。先是隆鑫通用、丰华股份双双披露,其共同的控股股东隆鑫控股因股票质押违约面临被动减持,所持股份因质押等债务纠纷被轮候冻结;大股东质押比例长期超过90%的天目药业也麻烦不断,公司实控人和董事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而被立案调查,公司因相关重大投资的疑点颇多被发函问询。

但同时,三安光电却在成功纾困降低股东质押比例后,启动了非公开发行计划,并获长沙国资和格力电器的力挺。这把斩除牵绊清理前路的快刀,让上市公司重获生机。

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质押数字背后,是上市公司风格各异的大股东演绎的不同故事。有的大股东可算是上市公司的“亲妈”,宁肯背负高额质押债务,只为让上市公司的主业能更进一步。如大业股份控股股东因为上市公司可转债提供担保和认购可转债,曾使其质押比例一度升至85.11%,但在完成可转债发行后,质押比例就很快降至80%以下。

有的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体外还有一大堆“穷亲戚”,质押了上市公司这个“富儿子”,去资助外面的“穷亲戚”,如华泰汽车经营江河日下,屡曝流动性问题,对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曙光股份,已将持股100%质押并被多轮冻结。

还有的大股东属于“逍遥派”,典型的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将质押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如北特科技就在回复证监会函件中透露,实控人把近四成的质押融资用于买房和家庭投资。

可见,并非所有大股东质押比例偏高的上市公司都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有些公司质地不错,擦去锈迹,依然锋利。它们专注主业,经营扎实,前景清晰,往往能通过自身努力、外界驰援,化解风险、实现重生。据记者统计,目前沪市有30余家公司披露了质押纾困方案,部分公司的风险已得到有效解决。如上文提到的三安光电,其控股股东三安电子的质押比例已从95.30%降至52.59%,上市公司本次定增获“实力派”力挺,更说明各方对其发展和经营的肯定。

从纾困基金的角度来看,其出手“救人”的前提,往往也是要先“看清人”。资金都注入了那些经营较好、具有一定成长性、大股东信用较好的公司。而曾经只顾“铺摊子”“挣面子”的公司,在水落石出后,又没有靠谱的主业来支撑,部分甚至还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对此类公司的质押苦果,难道也要靠市场资金来买单?或许,市场化出清和自救才是它们更好的出路。

最后看看怎么有效“躲刀”“避雷”。事实上,只需对公司的信息披露稍加关注就可一清二楚。以近来麻烦缠身的天目药业为例,仅2019年以来,公司就收到交易所7封监管函件,并被两次采取监管措施,涉及公司经营、内控、股权纠纷等多个方面,有关风险已充分揭示。最近,沪深交易所又对股票质押公告格式指引进行了修订,以利投资者更加清晰地掌握高比例质押公司的质押风险、融资用途等。

大浪淘沙、水落石出,本是市场规律,不尊重规律者,自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可怕的不是股票质押这一常见的融资行为,而是行为背后一些公司和股东罔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张、过度举债、杠杆错配的妄行。正是这些行为,让高比例质押成了杀气腾腾的不速之客。

控股股东、实控人等“关键少数”,要建立起市场思维、底线意识,在发展中懂得量力而行,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风险敬畏。对投资者而言,则要懂得理性投资、辩证判断,既不能把质量较好的公司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忽视高比例质押所释放的风险信号。对于解决质押问题的终极出路,恐怕也还是要回归到市场原则上来,对具备质量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对公司和大股东已经成为烂摊子、无底洞的,恐怕还是要按市场规则出清,释放风险。这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股权质押纾困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