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从博物馆到“网红地”,济南这座118岁老楼还你一个“见字如面”的感动

时间:2022-03-24 05:26:35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杜虹晓 济南报道

在济南,有一家有着118年历史的老楼,它是邮局,是博物馆,也是咖啡屋,造访这座老楼的,有抱着书本爱听故事的小学生,有身着时尚服饰拍照“打卡”的网红,也有年过花甲与战友坚持互通信件的老人……这里便是位于济南经一路的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二层老建筑。

这座老楼的故事要从1904年讲起。“这栋建筑的前身叫做民国济南府电报收发局,老一辈济南人喜欢称它为老电报大楼。”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副主任马乐告诉记者,济南自开商埠后,这座楼的便为商户派发电报,那时派送一份电报的价格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难以负担,因此,这里也承担了一部分书信及包裹的寄递业务。

马乐介绍,济南战役时,这座老楼在炮火的洗礼下保留了下来,至今楼外的墙壁上仍留有大大小小的弹孔及弹头。这座建筑在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经过重新修缮,这栋饱经历史沧桑的建筑也成为国内现今唯一一座以书信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如今,这座老楼里仍保留着曾经的那些“见字如面”与“纸短情长”。在博物馆一楼,陈列着不少中国古代,还有部分外国古代书信的历史发源流变,二楼则展出了许多近现代书信,不乏杨绛、老舍、林徽因等名人的书信。

除此之外,博物馆一楼还保留了邮局,如今仍有不少人前来寄信。马乐告诉记者,曾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前来寄信,信是寄往国外的,由于资费问题他们攀谈起来。老先生曾是一位电报工作者,对于电报、书信有着特殊的情怀,他经常来博物馆逛逛,找找当年的那些回忆,他也经常来这里通过寄信的方式与一位有着几十年友情的老朋友保持联系,老先生告诉马乐,他们也会用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但两人都舍不下这种通过纸质信件交流的方式。

据马乐介绍,博物馆内功能区的设计从2016年到2022年期间也在不断变化升级,除了古代书信的展示,一楼还设置了展现济南城市风光的明信片墙,“三行情书”展示区和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可以加盖邮戳的体验区。“‘三行情书’展示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体验区,当中的‘情’字不仅包含了爱情,还涵盖了亲情与友情,人们可以通过简短的三行字来表达自己的这份心意与祝福,十分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马乐表示,“三行情书”能够通过书信的形式来放慢年轻人的脚步,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开馆这么多年以来,我也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喜欢书信的人群,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故事。”马乐跟记者聊起,有一位学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查出自己患上了某种疾病,为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他用了一年时间为自己心爱的小孙子写下了180多封书信,从他如何步入学堂到大学毕业如何走向社会,从他见到未来岳父第一句话该怎样说到结婚生子后该如何对待妻子、教育子女,这180封信充满了他对小孙子的爱意。“过段时间,这些信将会在这里展出。”马乐说。

除了这几处受年轻人喜爱的“打卡点”,博物馆一楼还设置了咖啡馆,咖啡的香气与博物馆里复古的装修风格为这里营造了一番别具一格的韵味,这座老楼也由此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在济南,有一家有着118年历史的老楼,它始建于1904年,这就是如今的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在博物馆一楼,有一面明信片墙,经常会吸引网红来这“打卡”、拍照。(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墙上摆放着大量印有济南特色城市风光的明信片。(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在集戳打卡区,游客正在挑选邮戳帖。(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特色印章。(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博物馆一楼还摆放了一些文创产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游客还可以在博物馆一楼寄书信。(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三行情书”展区吸引了不少游客,通过简短的三行字来表达自己对爱人、亲友的心意与祝福。(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博物馆一楼还设有咖啡馆,这座咖啡馆也成为了这栋老建筑里充满时尚感的亮点之一。(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博物馆二楼展出了许多近现代书信。(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博物馆内的装修风格时常会吸引许多游客拍照留念。(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关键词: 新闻记者 文化博物馆 城市风光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