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观澜亭|稷下学宫,能否称作“最早的大学”?

时间:2022-03-12 08:59:16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经过近五年的考古发掘,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日前被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宫位置确定后,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但也有学者不认同这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早期大学是壁雍太学体系,稷下学宫主要功能是战国田齐时期的政治智囊、咨询机构,教育只是它的衍生、附属功能。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小红色方块区域,即为稷下学宫所在地)

政治功能是稷下学宫的主要功能

“稷下学宫”这个词,其实是现当代人所创,古代并没有“稷下学宫”的说法。“稷”是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年》: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由“稷”之一字, 历史典籍中陆续出现稷门、稷下、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稷下之学、稷下学堂、稷下之宫、稷下馆、稷山馆、稷下学等名词。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最早称“稷下学宫”来自郭沫若1944年在重庆写作的《庄子的批判》一书;建国后“稷下学宫”一词最早出现于1981年,王德敏先生的文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刊于《东岳论丛》1981 年第1期),使用了“稷下学宫”一词。

淄博市临淄区委区政府2016年9月编写的《临淄稷下学宫简史》中,对稷下学宫建设起因描述如下:“战国时期,整个天下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诸侯间兼并战争如火如荼,各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也空前激烈”“各国为适应诸侯间激烈竞争的形势,纷纷重视人才、招揽人才、大兴养士之风。”公元前374年,田齐第三任国就君齐桓公田无继位,“齐国新生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不能完全为田氏所用,十分匮乏。基于这种情况,齐桓公田午为巩固政权、吸引人才为其服务,顺应了当时‘养士’的时代潮流”而建起稷下学宫。

从上述背景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的建立,对外是适应战国时代诸侯国不断兼并的严峻形势,保护国家存续,对内则是为了稳定政权——学术界认为稷下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当然,《临淄稷下学宫简史》也提到,“教育上,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全面崩溃,私学开始兴起,‘士’阶层大大扩展、走上历史前台。”

稷下学宫也有教育功能

虽然稷下学宫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但稷下学宫是有教育功能的,这也是稷下学宫被人称作“最早的大学”的缘起。

《临淄稷下学宫简史》概括了稷下学宫的三个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学术交流功能。政治功能作为主要功能,包括三项:进谏、咨议、出使外国。淳于髡[kūn]是稷下先生中的佼佼者,有“稷下之冠”之称,他对齐威王、宣王多有匡正,对齐国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著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源于淳于髡讽谏齐威王不作为,然后齐威王从此发奋振作。中学课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讽谏的对象也是这个齐威王。在淳于髡、邹忌等人的谏议下,经齐威王、齐宣王两朝,稷下学宫达到鼎盛,齐国国力也日益增强,验证了“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

在稷下多年的荀子,有着完整的教育理论,其《荀子·大略》对教师作用论述深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管子》中有“弟子职”一篇,《弟子职》记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是一份真实、完整、宝贵的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教育史的文献,这些被认为稷下学宫是学校的证据之一。

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官办和私学相结合,稷下学宫是在官办性质的的基础上,内部采取私学主持的方式,每个私学实体对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术交流,完全有自主决定权,因此实际成为私学联盟性质的高等教育实体。

稷下学宫更像“思想库和智囊团”

一些学者认为,稷下学宫虽然有教育功能和学术交流功能,但这两个功能附属于政治功能的需要,与中国古代的“大学”还是有不少区别。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认为,稷下学宫主要政治功能是进谏、咨议,并且田齐桓公田午给稷下先生们设置“大夫”爵位,齐宣王进一步提高了稷下先生们的政治地位,给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位稷下先生以“上大夫”的待遇和权利,有参政权、批评权、建言献策权等。

也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有教育功能,但和现在的学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学校,得有教师和学生,要有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但稷下学宫都是先生带着一群学生过来,主要是宣扬自己的强国治世思想,其着眼点并不在培养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只是一种学术的定期集会活动,正如西汉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此。”这说明稷下学宫为战国时各派提供了学术交流与争鸣的平台,因此,稷下学宫是田齐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中国古代的大学历史沿革为“璧雍-太学-国子监”体系,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三千多年前,周王灭商,迁居关中,建都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市)。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一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大学”——璧雍。

据说,璧雍建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处,池水环绕,林苑广阔,草屋厅堂立于中央高地,“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璧雍的开学典礼非常隆重,天子亲自带领百官到场主持,少年们行敬师之礼,表学习的诚意和决心。随后的数年中,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意在培养文武全才。璧雍受到国家最高关注,皇帝会来督学执教,并在这里举行仪礼,接待诸侯外宾。除在中央所设的璧雍,各诸侯国也都设立了类似的学府,建筑形式三面环水,称为“泮宫”。

西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设“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学者教授称博士,授课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主,重点培养国家文化精英。此后的璧雍,则主要作为太学中的一个建筑和礼仪场所而存在。再七百多年后,隋文帝杨坚开设了太学国子寺(监),除了包含太学功能,还以科举形式为国家选拔人才,一直延续到清朝。此外,还有许多“书院”式的“民间大学”。

综上所述,稷下学宫是战国田齐时期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个是确定的,称作“最早的大学”则有待进一步考证和论证。当然,无论性质和功能如何,稷下学宫的贡献不能磨灭,它是当时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齐文化与旧儒学在此融合,《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在稷下学宫孕育,形成新儒学;《管子》《晏子春秋》《六韬》《司马法》《孙膑兵法》《考工记》等齐文化经典在这一时期由稷下先生编辑完成,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关键词: 稷下学宫 教育功能 主要功能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