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剧场:正在走向“生活化”

时间:2022-02-16 11:55:10    来源:大众日报    

剧场发展融入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在城市发展中找准定位。与此同时,受专业主义者与部分观众拥趸的小剧场越来越受欢迎——

剧场:正在走向“生活化”

□ 记者 朱子钰

春节期间,开业不久的济南开心麻花剧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选择。《醉后赢家》《舒克和贝塔》《隐婚男女》等喜剧轮番上演,不少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舞台上的年味儿。

剧场是什么?起初,它似乎只是一个演出场所,“去剧场看戏”,很多人认为这是颇为高端的文化活动;随着它的属性向文化中心拓展,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品格。

如今,剧场努力在大众生活中扎得更深,正在成为“生活化”的一部分。

“如果剧场能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生态,那撒下种子,任它发展,戏剧和戏剧文化一定会处处生根发芽。”这是戏剧学家赖声川对剧场发展趋势的某种期待。

不可替代的现场性:

剧场不会消亡的理由

剧场是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起来产生奇妙审美效果的艺术空间,也是从创作到接受、从艺术到市场的最终环节。即便大众能够通过电影、电视剧,甚至短视频等形式观赏表演艺术,但剧场凭借其不可替代的现场性,为戏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载体。在剧场里,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在同一个空间,共同感受艺术的场域力量,这是手机、电脑、电视等载体无法替代的仪式感,也是剧场不会消亡的最重要理由。追溯我国剧场的发展,哪怕形态形式多样,现场性一直被重视,以此来保证观众能够获得最佳观赏体验。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实体建筑剧场是戏台,出现在唐代。戏台多为木结构,平面呈四方形,三面敞开,背后有上下场门,观众从三面围观看戏。宋代剧场被称作勾阑,作为中国营业性剧场的开端,勾阑延续到元、明以至清初。

元初杜善夫的《庄家不识勾栏》套曲中就有对看戏场景的描述:“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大概可以得知,勾栏(同“勾阑”)看戏先付钱,戏台有顶、上面像个钟楼模样,观众席是个木坡,大家层层围坐,有的甚至坐上了台。这样热闹的演出情况,让当时进城的农民感到新奇不已。

明清时期戏楼出现,剧场的观演建筑变得更为精致,观众能够获取不同的现场观感。《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记载,清代宫苑中的戏楼,不仅面积大,而且变单层为两层或三层。戏楼坐南朝北,和观戏的殿堂组成四合院。正殿明间是皇帝的席位,两廊各间赐王公大臣观戏。

一直以来,剧场被认为是帮助提升鲜活感、现场感等体验感受的特定表演场地。近代,受欧美的影响,我国新式的现代剧场出现。1874年,兰心大剧院重建开幕,观众可以在封闭空间欣赏一场气势磅礴的演出,极为震撼。兰心大剧院“观众席分上下两层,上层有豪华包厢,座位面朝舞台横列,剧场和舞台之间设置乐池。”作为近代上海话剧场的典型舞台样式,这样的观剧氛围感一直保持至今。

综合性剧场的变与不变

当下,现代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对现场性一如既往的追求,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2014年至2019年,中国剧场数量从576个增长至977个,但增速逐步放缓,完成了由快速扩张走向冷静发展的转变。

最为普遍的是综合性剧场。一般来说,它们的规模很大,场地可以容纳一千多位观众同时观看,涵盖不同的表演门类,包括音乐剧、话剧、舞剧等,并且采用联合或独自运营演出项目的方式运作。记者梳理发现,2019年,青岛大剧院不断策划高品质、现象级的演出项目,特别引进了当时大热综艺《声入人心》中人气较高的几位演员出演的剧目,如音乐剧《信》《我的遗愿清单》,全年接待观众约29万人次;2021年青岛大剧院引进被誉为“国内话剧界天花板”的话剧《如梦之梦》、中央芭蕾舞团的《天鹅湖》等5个项目,再次引爆青岛演出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用优质的演艺剧目,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仍然是综合性剧场不变的‘拿手好戏’。”

剧场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化。有研究从经营的角度梳理出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剧场。如表演艺术中心业态,拥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生产或演出的能力,对所在的城市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还能承担文化交流、艺术教育和文创开发的功能,典型代表是国家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再如生产经营性剧院,一般同时拥有剧场和剧团,有“保留剧目制”“场团合一制”的特征,典型代表是首都剧场、中国儿童剧场等。

除此之外,更多剧场着眼于年轻观众的需求,推出相关文化产品及服务。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副总经理杨树聪表示,天桥艺术中心剧目的定位是音乐剧、戏剧、儿童剧、舞剧,其实是基于消费人群的定位。除了剧目创作之外,他们结合自己的优势,在文创方面进行了大力的开发和推广,还酝酿了一个商业展览,“在剧场里做商业展览是不多见的。”杨树聪说。

而在行业共识里,剧场的发展已经融入当地城市的整体文化建设,需要在城市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

小剧场的优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高大上”综合性剧场一路高歌猛进,同时,受专业主义者与相当高品格观众拥趸的小剧场也越来越受欢迎。在剧场正成为“生活化”的努力中,小剧场担负的责任更大。

与综合性剧场的“雄心壮志”不同,有从业者坚持用小剧场营造艺术空间新消费场景抓住观众。从戏剧的存在及传播方式看,小剧场是相对于大剧场而言的一种当代戏剧演出形式。它的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贴近,各种要素相互协同呈现最佳的演出效果,令观众有完整的戏剧观赏体验。

赖声川曾多次表达了对小剧场形式的认同。他认为,综合性剧场涵盖了很多艺术门类,但每个门类需要的表演空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看话剧,座位与舞台最合适的距离应该在24米之内,一旦超过了,观众就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了,观看体验必定大打折扣。“在很多大剧院,第一排座位与舞台的距离已经有十几米,超过十几排,观众的观看效果就很差了。”赖声川表示。

实际上,做好了小剧场,一条街道甚至一个城市同样会因为它的存在而散发出奇特的吸引力磁场。2015年,赖声川在上海徐汇区美罗城商场5层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剧场——“上剧场”,以此为契机组建“上剧团”。作为为大商城量身定制的精品小剧场,“上剧场”有巧思,其阶梯状的观众席整体高于舞台,避免了观众总是看到前排观众后脑勺的尴尬,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情侣座”。开业7年来,“上剧场”先后推出了《暗恋桃花源》《曾经如是》等剧,一直保持着超高的人气,远近闻名。各种文化活动也将这里作为据点,它不仅是戏剧爱好者的“圣地”,更成为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

无独有偶,创立于2003年的开心麻花,在创新剧场表现形式中找到了生存空间,赚到了“多桶金”。目前,开心麻花已经在全国拥有21家剧场,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演出全产业链公司。拿济南开心麻花剧场来说,自2021年8月正式启幕以来,凭借着独特的小剧场运营模式,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开心麻花剧场配备高科技舞台、先进灯光、音响设备,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戏剧品牌,将剧中展现的娱乐精神、生活态度、欢乐和感动一一传递给观众。在济南高新区工作的王晨告诉记者,自己花费680元购买了音乐剧《隐婚男女》的门票。2月12日演出当晚,全场600个座位座无虚席,热闹非凡。“现场实在是太震撼了,散场后还有很多戏剧发烧友在剧场门口排队‘打卡’拍照。”王晨说,抛开戏剧本身,小剧场呈现出的舞台效果更加别具一格。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要在运维角度拓展新的端口,比如优质小剧场作品的生产。”开心麻花集团副总裁刘岩曾在公开场合介绍,未来,他们要把一些在商圈中或者交通便利的合适场所,做成新剧场,推动剧场在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快速成长。

其实,当我们惊叹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日本宝冢这样的成熟戏剧产业链时,国内剧场正在用实际行动一步步缩小差距,用“诗与远方”和大众生活连得更紧、走得更深。

关键词: 戏剧剧场:正在走向“生活化”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