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吹响“稳粮保供”号角!全国“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活动在禹城举行

时间:2022-02-15 20:54:05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撒伟 翟岩 通讯员 白聪聪 赵帅 禹城报道

2月14日上午,山东省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前的广场,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农业专家无惧风雪齐聚具丘山下。当天,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暨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家服务活动在这里举行。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中宣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15个部委组织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是推动人才、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至今已举办了27年。此次活动缘何花落山东禹城?

“山东是冬小麦的主产区,受2021年秋汛影响,大面积晚播导致越冬期弱苗偏多,冬小麦促弱转壮科技支撑工作势在必行;同时,山东也是大豆玉米重要的种植区域,产业链条非常健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前种得相对比较少,今年全国要扩展到15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山东也承担了150万亩的扩种任务,面积急剧增加,很多农民包括企业还有种植户,不一定掌握了这项技术,如何让大家快速掌握技术要领,在生产中用好品种、用好技术,保证在扩种面积的同时,保证产量、保证品质,这也是在山东禹城举办集中示范活动的原因。”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法军表示,今年农业农村部聚焦“稳粮保供”主题,把“科技壮苗”列入“三下乡”活动重点实施内容,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作为重要内容,重点做好“保夏粮、扩大豆”两方面工作。

此外,2018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豆与玉米轮作试点。作为山东省10个试点县市之一,禹城市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破解“粮油争地”,打造大豆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探索从种植、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最终消费全程“不断链”的大豆振兴发展模式,最终超额完成扩种大豆6.2万亩的种植面积目标。在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支持下,2022年,禹城又立下新目标,计划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0万亩,探索努力推动大豆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走出一条大豆振兴的可借鉴发展之路。此次“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落地禹城,可谓实至名归。

农业农村部及农业农村部直属有关单位向禹城市捐赠支持项目及物资

活动现场,来自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农业、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单位的专家和志愿者,为农民群众送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赠送了生产农资、农技图书和技术挂图等资料,提供了农业科普讲座、普法宣传、专家义诊等服务,将寒冷的冬日渲染得暖意融融。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位,被群众团团围住,大家都在扫码下载“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APP。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禹城市十里望镇郝庄村民刘立顺利完成下载。刘立的微信上已经订阅了不少关于农技推广的公众号,这些“活字典”,可以帮他解决不少种田难题。“这样的服务活动忒好了,俺在家门口就能和专家面对面交流,还能了解了不少国家的扶持政策和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刘立说对此次“三下乡”活动赞不绝口。

“现场免费发放的这些资料真是送到点子上,送到心坎里,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先进农业技术,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能通过手机联系专家咨询,以后种地不用愁了。”来自禹城市十里望镇柴庄村的种粮户柴建利从现场领了厚厚一沓书籍和资料回来。

“我们带来了《德州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通讯录》,里面有全市190余位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群众都很需要也很积极,我们的材料很快就被群众‘抢’光了。”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此次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品牌效应和聚合功能,以农民群众切实需求出发,从以前单纯送科普书籍,到现在送农资、送技术,以及农业科技化、智能化展示,真正为农民群众带去更精准、更优质的服务。

秦玉芬是禹城市“禹你在一起”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作为“三下乡”志愿服务代表,她和队友一直都在现场进行志愿服务。“群众在哪里,我们志愿服务队就把服务送到哪里,给农民当好‘科技保姆’,让大家在农业生产中少走弯路。”秦玉芬说,这是乡村振兴服务队一以贯之的服务理念。她表示,作为乡村振兴服务队代表,他们就是扎根基层的“三下乡”主导队伍,要为农民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送文明、送环境,为乡村振兴、三农发展贡献志愿力量。

与此同时,农业专家深入田间现场与种植户交流,对小麦田间管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精准指导、把脉问诊,带来“科技壮苗”、科技兴农的良方实策。

“麦苗刚露头,是早浇水还是晚浇水?”“科技壮苗”专家技术服务活动现场,禹城市安仁镇高老吾村种粮大户齐长杰带着这个疑问到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面前寻找答案。

“现在小麦墒情很好,不用浇返青水。”王法宏仔细观察了地里冬小麦的苗情后,对前来咨询的齐长杰提出自己的就建议:“要及早进行镇压,破碎坷垃,沉实土壤;最好进行二次施肥,返青期、拔节期各一次,让养分吸收更充分,总施肥量无需增加,就是得多费点人工。”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发言

“冬小麦作为夏粮主体,受2021年秋季持续强降雨影响,晋冀鲁豫陕五省冬小麦播期拉长、晚播面积大,苗情类型多、弱苗比例高,给今年夏粮丰产带来不利影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研究员表示,目前国家体系已经组织专家编写了技术指导方案和技术服务月历,配合好农业农村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强化科技支撑,提供全过程的技术解决方案,对小麦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进行精准对接,培训指导,联合各方力量,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千方百计助力小麦增产和农民增收。

禹城市房寺镇子轩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永生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种植了1000亩大豆、玉米,听说有专家来现场指导,积极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我种了4年大豆,现在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还有新农机新农艺配套,今后效益肯定差不了。种大豆,我信心越来越足。”孙永生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虽然效益好,但要扩大规模,主要看机械能不能配套。这次现场演示,经过定制改造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作业,实现大豆、玉米种子一次性同播,关键是改进调整了株距、行距,提高了播种质量,为高产打下基础,不仅让种植户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向他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据了解,“三下乡”活动启动当日,依托中国农技推广平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也开设冬小麦“科技壮苗”专栏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培训专栏,发布技术指导措施和服务月历、免费放送培训课件、7×24小时在线解答技术问题。同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开班,来自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5个省(区、市)农技推广部门技术骨干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参加了培训,接下来,他们将培训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关键词: 科技吹响&ldquo稳粮保供&rdquo号角!全国&ldquo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