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青岛这20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

时间:2022-01-20 07:44:12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9日讯 记者今天从市文物局获悉,在日前公布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青岛共有20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增至90处。截至目前,青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总数已达到5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各区、市文物保护单位343处。

此次公布的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土山屯墓群等古墓葬,王台当铺旧址、东阁崇德宫大殿、东阁千佛阁、沙梁文昌阁等4处古建筑,崂山摩崖石刻群等石窟寺及石刻,以及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广兴里里院、闻一多故居等1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这其中,土山屯墓群曾于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并入围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其墓葬形制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汉代物质文化生活和区域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崂山摩崖石刻是青岛地域内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石刻群,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而且是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崂山道教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实物资料。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设立的最高政权机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第一个独立的地方红色政权,目前已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和第四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是我市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广兴里里院等近现代建筑,近年来通过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已经辟建为对外展示开放场馆,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探索,有效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

市文物局相关部门表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合力。下一步,青岛将尽快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善记录档案,制作并安装标识牌,依法依规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就能让宝贵文物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青岛入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古墓葬

土山屯墓群

土山屯墓群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街道办事处土山屯村东北。地表原共有14座封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2016年5月至8月、2017年3月至11月,先后三次联合对土山屯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00余座,出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陶器、原始青瓷器、铜器、玉器、漆木器、丝织品等文物2000余件。墓群现存封土5座,2017年9月,被山东省文物局评为“2016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1月入围中国社科院2017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 2月28日,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土山屯墓群作为鲁东南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精美且有明确纪年的汉代墓群,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深受南方吴越文化影响。该墓群的发掘证明西海岸新区作为秦汉琅琊郡的核心区域,堪称山东齐鲁文化与南方吴越文化融合的交汇地。土山屯墓群出土的很多器物在山东乃至全国是首次发现;铅钡琉璃玉席等诸多文物保存程度好于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同类器物;20余片木牍以及相关文房用具,尤其是县级公文木牍的发现在中国简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批文物对研究汉代物质文化生活和区域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建筑

王台当铺旧址

王台当铺旧址位于王台镇中村,始建于清末。清咸丰年间,胶县城有一孙姓富户在此开设“广顺”当铺,1857年,东捻军来到王台时当铺倒闭。第二年捻军撤走后,黄县又一丁姓富户在“广顺”旧址上开设了“天有”当铺。民国时,乱兵抢劫,当铺倒闭。解放后房屋产权几经更换,起初是居民,之后是粮食部门、丝绸部门,现在归属艺术投资机构管理。当铺旧址大门面西,面广和进深各1间,门外建有炮台。进大门往右一拐就是柜台。院内东、西、南三面围房(俗称圈屋),共70余间,东西厢房各3间,第二、三排库房西山上各有1间小房,现有南围房9间,西围房24间。

当铺旧址所在的王台是原胶南的重镇,早在汉代,就是柜县县治,王莽设祓同县,后废,但王台一直是座商埠。解放前,王台有大小商家百余家,因此店铺特别多,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纺织机械重镇。王台当铺旧址作为该地现存的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当铺,是古代当铺的实物资料,是原胶南地区商贸发展的见证,对研究当地的商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物价值。

东阁崇德宫大殿

东阁崇德宫大殿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红旗路91号。始建元代,元时名“德真观”,后易为今名,系为纪念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所建,俗称“老子庙”或“老君庙”,又名“后宫庙”。大殿坐北朝南,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斗拱叠罗,庄重典雅,殿宇宏阔,素有“胶东魁观”之誉。面阔5间,屋面、殿堂长17.2米、宽13.5米、高13.4米,面积为232.2平方米。其建筑轴线对称,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对研究胶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历史及建筑风格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东阁崇德宫大殿建筑造型精巧,气势宏大,采用宫殿规制建造大殿。殿堂巍峨,雕梁画栋,展现出传统建筑的华美。建筑本身如整体的设计艺术、工程建筑艺术、书画艺术、雕刻艺术、防腐技术等精巧工艺体现了多方面的艺术要求,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完美体现。其建筑的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技术和工匠的超高技艺,并且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我们古人的聪明睿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

东阁千佛阁

东阁千佛阁位于青岛市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东阁村。创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崇祯五年遭兵焚。清代顺治四年重修。阁通高15米,基高8米,南北长12.7米,东西宽10.5米。全由长条巨石垒成,造型和谐,建筑笃实。中间贯通的一条东西向拱门,是昔日进出城厢的必经之路。阁基南面砌有数十级台阶,可登阁上。阁楼为重檐歇山式,两重飞檐都四角翘伸,形成凌空欲飞的美姿。千佛阁有着重要的建筑美学和科研价值,它的设计和建筑形制,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和曲线现象,特点十分鲜明。它承载了明、清、民国历代众多的社会、经济、人文、建筑学等信息,为研究平度佛教建筑风格与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沙梁文昌阁

沙梁文昌阁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沙梁村大街十字路口西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沙梁村地处平度东南边境,清代中期以来,即以科举功名著称。晚清时期,该村綦氏得风气之先,多有弟子到外地学习读书,接受现代文化,学业和事业皆有成就。沙梁村旧有文昌阁,后坍塌。民国年间,本村名贾青岛市同丰益号总经理綦官晟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遵其父遗命,首倡并募集同号股东集资再建文昌阁。沙梁文昌阁建筑工艺精湛,挺拔俊秀,格调独特。

沙梁文昌阁设计独出心裁,可谓巧夺天工,文昌阁集我国优良亭阁传统工艺之大成,亦兼收外国建筑工艺之精华,搭配合理自然,结构精巧。文昌阁是我国建筑艺术的杰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以其建筑颇具艺术和科研价值而备受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是研究民国时期建筑技术及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三、石窟寺及石刻

崂山摩崖石刻群

崂山摩崖石刻群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目前勘察所知数量已达到560余处。摩崖石刻的内容涉及道教诗词、修真法决、游记、题字、题记、碑记等等,施各种字体书法。

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晋人在小崂山烟台顶完成了第一处刻石。至此一千七百余年来,唐人采药孙昙,南宋北七真丘处机、元成吉思汗敕谕刻石,明清以来的大学士陈沂、邹善、巡抚惠龄诸家,近代的徐世昌、康有为、傅增湘、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文人墨客,都曾在崂山留下足迹。建国后尚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碑记。

这些珍贵的历代摩崖石刻,刻记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历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其意境文辞讲究、书法镌刻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作为崂山的重要文化遗产,崂山摩崖石刻群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得到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和保护。

四、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王献唐墓

王献唐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古籍文献学家、文字、音韵、金石学家,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是公认的书画家和篆刻家,系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山东省政协常委,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王献唐墓位于青岛崂山区浮山之南,与康有为墓为邻,墓呈圆形,前立墓碑,正面刻“王公献唐先生之墓,曲阜孔德成拜题,1991年元月吉日”。四周砌有石墙、台阶和栏杆,均为花岗岩质地。

王献唐墓。王雷 摄

王献唐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山左先哲遗书》、《山东古国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50余部,逾千万字。其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为搜集古钱等,他不惜重金购买。解放后,为支援国家的博物馆建设事业,王献唐向国家捐献出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表现了他轻财重义的高尚品德。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位于莱西市马连庄镇河崖村,2020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第四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胶东行政公署是战时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设立的最高政权机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第一个独立的地方红色政权。胶东行政公署驻河崖期间,组织实施了胶东解放区的土地复查、民工支前、征兵、干部培训等重点工作,同时加强后方机关、医院和军工建设,成为华东军区军需供应的主要基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主要由胶东行署旧址、汪道涵旧居、开丰书店旧址、八路胡同(包含战时邮局旧址、刘曰善旧居、刘曰顺旧居、刘曰宽旧居)等组成。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涵着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价值。

文汇中学旧址

文汇中学旧址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街道办事处西崔家滩村村南。1933年,本地开明绅士崔仁卿捐资在中滩村创办“育英初级小学”,1939年迁至现址,设立初中部,并更名为“文汇中学”。兴盛时有师生500余人,为抗战时期青岛地区三处最有名的中学之一。1945年农历八月十五,文汇中学迁至琅琊。文汇中学旧址原有房屋三栋,前排9间,后排10间,西侧厢房6间,共24间房屋。解放后,此处用作寨里中心小学、联办中学和成人教育中心,一度为张家楼镇敬老院,2014年后养老院迁走,现闲置。

文汇中学旧址建筑外观典雅,风格具有时代气息,是当地居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当时“教育救国”的思想,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文汇中学旧址同时是纪念崔仁卿先生的重要历史建筑。其创办人、校长崔仁卿曾被通化抗日联军任命为临江县县长兼抗日联军第八路军参谋长,因无法坚持才撤回关内,向国民党当局呈交县政府印章后,还乡创办学校。

黄埠水厂旧址

黄埠水厂旧址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镇中黄埠村东,白沙河中游南岸,在青岛供水史上是继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之后的第四个水源地。

黄埠水源地1936年3月开始兴建,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停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恢复开工,1942年竣工建成,与黄埠水源地配套的工程:四方山贮水池(三万吨)也于1942年完工。从1942年至1959年崂山水库建成之前,这里是青岛市主要送水厂。原厂区占地61亩,院内古树成林,环境静幽,14栋建筑包括日本兵舍、炮楼、机室、办公别墅等,大小房间59间,建筑面积1060.95平方米。还有一些机件及构筑物,如175千瓦日本三菱电机和道路中的日本古力,也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白沙河过度采沙,造成污染,黄埠水厂逐步退出供水行列。但这座具有70年供水历史工业遗存,至今仍保存完好,是青岛地区历史较长,保存状况较好的供水工业遗产,对研究近代以来青岛水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

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1900年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A·施密特公司建造,1901年竣工使用,地上三层加塔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米。整栋楼呈现出古典雅致的欧洲气质建筑风格,也是青岛著名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王雷 摄

一百多年来,该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该建筑先后作为胶澳邮政局办公用房、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解放后的青岛市邮电局办公营业大楼使用,现为青岛邮电博物馆,是一个集现代工业遗产、德式老建筑、邮电专题博物馆、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与旅游场所。该建筑是青岛市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也是青岛著名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福柏医院旧址

福柏医院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21号,建于1906年,占地面积约8432平方米,建筑面积1116.63平方米,由侨民协会出资经营,由德国人主持院务,医院中的外籍西医,多是以传教士身份来华的。医院的护理工作,也都由欧籍女护士担任。该医院主要为青岛欧美侨民提供较为高档的医疗、疗养服务。1946年冬,阁楼因失火焚毁,于次年将阁楼改为平顶式三层楼。值得提及的是,医院大楼在西入口处墙壁间镶嵌有1907年建成时的钢制模型,这是胶澳唯一被发现镶嵌有本楼模型的建筑。

一百多年来,福柏医院旧址充分反映了青岛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殖民以及抗争的历史事实;建筑自建成以来从未更改使用用途,是青岛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医疗卫生事业变迁史的见证与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闻一多故居

闻一多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建于1900年。1930年8月,闻一多应聘来到青岛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就住在此楼内,故此楼又称“一多楼”。楼前开辟小广场,树立了闻一多的雕像。雕像高4.33米,下部为石碑座,上部为低眉沉思的闻一多先生半身雕像。

闻一多故居。王雷 摄

一百多年来,该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该建筑先后作为俾斯麦军官宿舍、私立青岛大学校舍、国立青岛大学校舍、国立山东大学校舍、王蒙文学研究所使用,目前,该建筑完成了保护修缮工程,下一步中国海洋大学策划将其辟建为以闻一多和海大校史为主的文博场馆。有着百年历史的闻一多故居,见证了青岛建置130年的沧桑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寻历史故事的地方,同时也承载了青岛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荣光,见证了一个渔村化茧成蝶,发展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历史岁月,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就整体建筑结构方面,也具有着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

广兴里里院

广兴里里院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即墨路街道海泊路63号(高密路56号),是由沿街所建的四座三层楼围成的一处类似大四合院的建筑,为西方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广兴里里院是青岛最大、最出名的里院建筑之一。该建筑始建于1901年,广东商人古成章聘请德国建筑师设计了沿博山路的建筑。1914年之后,其他沿街三面建筑陆续建成。房屋建筑立面为仿欧式,平面布局则与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似。沿街主要是店面,楼上则为住宅,院内也曾作为市场、戏院、电影院和茶社等功能使用。历经100余年,主体建筑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基本维持原貌。2019年,市北区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保护与改造利用,引入新兴产业项目,成为老城区焕新的样板工程。

广兴里。王雷 摄

里院建筑是青岛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青岛“红瓦绿树蓝天”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广兴里里院是青岛最大的老里院之一,兼具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广兴里里院也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是青岛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该里院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主体建筑保存状况依然良好,同时在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基础上,积极对其进行了修缮更新与有机利用,老里院旧貌换新颜。

礼贤书院旧址

礼贤书院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即墨路街道上海路7号,系德国牧师卫礼贤在青岛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寄宿制学校。该建筑是一座带有阁楼的二层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混合式。卫礼贤,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他创办的礼贤书院是青岛最早的一所新式学堂,成为清末民初胶州湾地区新式学堂的样板。自青岛礼贤中学创建伊始,其命运就与青岛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从礼贤中学毕业的学子长期支撑着青岛城建、规划、市政系统的行政及业务部门的半壁江山。

礼贤书院旧址始建于1900年(在今胶州路),1903年在今上海路建新校舍。至今使用已逾百年,建筑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基本维持原貌。2018年8月,全日制初级义务教育中学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七中学迁入办学,该建筑作为学校行政办公楼。

即墨红万字会旧址

即墨红万字会旧址位于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办事处即墨古城内,即墨红万字会成立于 1924年春,是今青岛地区成立时间较早的万字会机构,全称“世界红卍字会即墨分会”(简称即墨万字会)。

即墨万字会旧址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前后两排,中轴对称,硬山墙,人字坡屋面,灰色板瓦,有瓦当。前排建筑中间设有主入口,后排建筑为柱廊式。总体上看,建筑风格取中国传统样式,造型简洁大方,局部采纳西式元素,呈现出一定的中西合璧色彩。此处为即墨古城范围内唯一保存完好的近现代文物建筑,具有突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存在,为即墨古城注入了近现代文化属性和多元文化色彩,呈现了文化遗产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世界红卍字会为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大型慈善机构,也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救灾组织。即墨红万字会成立于 1924年春,发起人系当时即墨县内较有名望的地主、商贾、士绅,以募捐的形式筹集十余万银元用以创会。此处作为该地现存的唯一一处近现代建筑,是青岛地区近现代慈善事业发迹和发展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当地慈善事业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物价值。同时,此处还将其辟建为“即墨红万字会旧址博物馆”,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万字会慈善主题博物馆。

福顺德故楼

福顺德故楼位于莱西市兴隆街中段,建成于1933年。楼房建成初期,曾开办过“私营汇兑庄”、“寿康医院”和“普爱药房”,其中“寿康医院”是由中共地下党员姜孟九同志开办,他以行医为名掩护身份,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筹集资金,为我军枪支弹药,供蓬、黄、掖地方武装三联军用,并为我地下党兑换北海银行钞票,为抗日战争提供经费。

故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小青瓦覆顶。楼后建有三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七间,与楼房相接,构成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占地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6平方米。故楼不仅是我党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场所,还曾被日军侵占5年之久,是侵华日军罪证的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勿忘国耻的重要基地。同时,故楼是莱西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为民国时特色建筑,对研究胶东地区传统四合院的建造规模、特点及类型提供了实物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双山小学旧址

双山小学旧址位于莱西市夏格庄镇双山村,始建于清代,民国二十年(1931年)、上世纪70年代均对校舍进行了改造、扩建,2000年新校建成后弃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存在漏雨现象,2018年夏格庄镇政府与双山村联合对旧址房顶进行了维修。

该小学取地方民居建筑形式,有前、中、后三排校舍,大门门头造型别致,并与前排校舍的中心开圆形走廊式大门。双山小学是莱西市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且基本完好的一座早期学校旧址,在莱西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厧证价值,是研究地方教育史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纪念意义。同时,旧址建筑为地方民居建筑形式,历经百年,保存状况依然基本完好,对研究民国时期胶东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研究意义。

中共罗头村党支部旧址

中共罗头村党支部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旧店镇罗头村村南,原为程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五年,清代修建时为程氏祠堂。曾因火灾损毁,1936年扩建时重修。1938年7月,中共胶东特委派共产党员战均平在此主持成立了中共罗头村党支部,成为平度县第一个党支部。

从建筑艺术价值来看,中共罗头村党支部旧址具有中德(国)建筑合二为一的风格,尚有清代建筑风格遗存,是研究民国时期建筑技术及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历史价值来看,罗头村党支部是中共平度党组织建立、发展、壮大的始发地,是平度以及胶东半岛西部抗日根据地村级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开端,在胶东半岛西部和平度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共产党胶东地区发展脉络提供了大量史料。已成为学习红色历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地,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感恩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中共南海地委旧址

中共南海地委旧址位于青岛市平度市仁兆镇东仁兆村。1941年5月,中共南海地委书记刘宿贤、办事处主任袁超率领南海党政军机关,由大泽山区南迁河里套一带,深入发动群众,开辟了河里套抗日根据地,办公地点就设立在此处。抗日战争时期,河里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发生了著名的“淖泥沟战斗”,河里套根据地因此成为抗战时期胶东著名的根据地,对于研究胶东地区抗战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中共南海地委旧址原为仁兆镇东仁兆村一处民居,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独院,两栋平房,南北排列,各9间,大门面南。房屋结构为石基、青砖、青瓦和木框架。共两座。民居长21.80米,宽5.6米,两座房通长22.6米。门楼做工精细,门楣木雕花纹,门口有石雕件,房屋整体保存较好。

关键词: 建筑 文物 旧址 青岛 文化 保护 艺术 胶东第六批省级文物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