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星辰大海】东营:生态护海 黄河三角洲成鸟儿天堂

时间:2022-01-19 19:44:12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东营1月18日电(宋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又称芦花。进入冬季,万物也渐渐换装,在广袤的黄河入海口,数万亩芦苇荡白絮齐吐,鸟儿在其中翩飞,声声婉转,仿若世外桃源。

这就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情景。

鸟儿在芦苇丛中翩飞起舞,水中嬉闹。 东营市委网信办供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总面积15.3万公顷,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1630种,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2019年以来新增加3种),38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数量1%,每年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

近年来,山东坚持保护为重,先后颁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条例,印发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年)》。黄河三角洲锚定繁衍生物种群,建立巡护监测制度,实现了对保护区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实时监控。

每年有600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 刘月良摄

为进一步改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东营实施生态调水工程,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同时,东营还注重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宜林则林、宜湿则湿,2017年以来恢复湿地28.2万亩。

“红地毯”是黄河口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之一。每年进入农历八月,深红色碱蓬簇成的“红地毯”上空,一群群鸟儿不时掠过。鲜艳的“红毯”绵延不绝,其间或点缀绿色的芦苇,或停留驻足觅食的鸥鸟,处处洋溢着浪漫风情。

早年间,这里却是一片荒凉。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干预,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致使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系统呈现亚健康状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营实施了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

湿地修复前。 东营市委网信办供图

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东防潮大堤以东、垦东咸水沟入海口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以北潮间带海域,总预算1.93亿元,实施期为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项目由垦东咸水沟区域退养还湿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小岛河北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和永丰河-小岛河岸滩生态修复项目三个子项目组成。

针对小岛河项目,采取了拆除历史围海设施,完成潮汐通道疏通,补种柽柳和翅碱蓬等措施。同时,通过开展铜藻养殖和牡蛎礁——海草等多重系统的构建,开展藻类修复,并利用自然牡蛎礁改善该区域内贝类生物量,从而提高修复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修复过程中,综合运用海洋技术与原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了解翅碱蓬的生活习性,结合历史上翅碱蓬分布情况和生境现状,以本地翅碱蓬等耐盐碱原生物种为主,合理安排修复区域、修复密度、修复时间和修复方式,并安排专人对整治修复范区进行管护与保养,确保成活率和生态修复效果。

为确保种植效果,在品种选择上广泛搜集、引进不同环境区域的翅碱蓬种源,选育抗盐、抗旱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从种质上解决抗盐问题,提高翅碱蓬的抗盐能力,扩大翅碱蓬的生长区域。待育苗成熟后,及时移植人工繁育的苗种,做好移植苗种养护工作。

为保证碱蓬生长,在潮沟疏通后的基础上开展微地形改造,构建适宜碱蓬生长的地形分布,构建适宜的碱蓬区坡度,一方面保证碱蓬的淹水时间及流速,另一方面保证滩涂落潮时的退水速度,避免落潮后出现存水现象。

为确保修复效果,在翅碱蓬、柽柳种植修复期间,每月开展无人机航测,获取项目区正射影像和视频资料,确保监测资料可清晰体现苗株生长情况。

新生湿地。 孙劲松摄

截至2020年底,项目共完成滨海湿地修复2197公顷、退养还滩549.57公顷、修复岸线5.33千米,超额完成渤海攻击战生态修复任务。

生态修复后,翅碱蓬自春至秋由绿变红,鲜艳的“红毯”绵延不绝,于光阴荏苒中,酿造出一片片火红的生命邑泽。

面对这一汪湛蓝海水,东营科学护海,探索并一路前行,黄蓝交响激荡,奏出了一曲人海和谐的乐章。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碱蓬 生态修复技术 黄河三角洲国家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