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滔滔黄河,哺育了齐鲁儿女,润泽了山东大地。近日,大众日报记者连续蹲点黄河入海口,深入盐碱地、黄河滩,走进胜利油田、碳捕集企业,采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实践,讲述动人的“黄河故事”。
《盐碱地农业新概念》,围绕贫瘠的盐碱地如何产出优质农产品展开,详细刻画了科研突破,改造盐碱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梦想照进现实的艰辛过程。
《“碳捕手”成长记》,围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全产业链条采访,将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探索深入采写,形成报道。
两个整版蹲点调查报道及系列新媒体产品,深度呈现山东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为您带来一线故事和实践思考,敬请关注。
盐碱地农业新概念
记者 李振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
“改种适地”关键在于育种,离不开育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团队支撑
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路径,以往就是一条——改造盐碱地。但“改地适种”的弊端也明显:成本高,每亩改造费用数千元甚至更多;维护难,有的地块甚至要压四遍水才能种植。不同于“改地适种”以挖沟修渠等工程方式为主,“改种适地”的关键在于育种,离不开育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团队的支撑。本土研发力量有限,东营搭建高层次平台,吸引大院大所,引入高层次人才,在黄河口形成种业“科技会战”。
◎想出好成果,就得把科研环境打造好
不同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方能达到效果最优
一方面,选育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鉴定评价又是基础中的基础,需要科研工作者有敢于吃苦、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另一方面,想让科研出好成果,就得把科研环境打造好,解决科研人员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吸引大院大所落户,东营推出优厚条件——向进驻的科研院所提供500-1500亩不等的试验用地。育种涉及许多学科,不同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方能达到效果最优。
◎利用得当,盐碱地也能发挥出大潜力
“越是在盐碱地这种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就越多,口感就会越好”
贫瘠的盐碱地也能产出优质农产品?答案是肯定的。“风味物质是植物本身的一种抗逆的反应,越是在盐碱地这种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就越多,口感就会越好。”如此看来,盐碱地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只要利用得当,盐碱地也能发挥出极大的潜力。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这里进行农业开发不得不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
紫中透亮的中紫4号紫米,维生素A和维生素B6含量分别比普通白米高出5倍和10倍;东航-D95大豆又被称为豆浆大豆,打出的豆浆醇香绵密没有腥味;浓味西红柿维生素C、蛋白质、番茄红素等营养指标比普通西红柿高20%以上……你可能想不到,这些品质优异、营养丰富的农产品,都产自黄河三角洲的贫瘠盐碱地。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5亿亩,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东营拥有盐碱地面积34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如何使盐碱地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日前记者来到东营蹲点采访。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
“改种适地”关键在于育种,离不开育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团队支撑
11月6日上午,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林屏气凝神,注视着稻田里专家们选点、测量面积、示意收割机启动收割……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所选育的耐盐粳稻新品系“盐黄香粳”进行测产。
“‘盐黄香粳’在示范区含盐量为6‰的盐碱地上用微咸水灌溉,实现了515.31公斤的平均亩产,外观品质达到了一级米。”经过实打测产和品质分析,当天下午,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代表专家组宣布测产结果,现场掌声不断——适宜盐碱地的优质农作物家族,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盐黄香粳”是盐碱地孕育新生机的缩影。
“示范区的土地以中重度盐碱地为主,以前它们是这里的‘主宰’。”站在示范区的创新大道旁,示范区相关负责人指向路边一簇火红的碱蓬。“但现在向两侧看,基本都是各类耐盐植物的试验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东侧有可以做饲料用的偃麦草,西侧有能产橡胶的蒲公英,远处是刚刚收割完的耐盐碱水稻。
示范区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在耐盐粮食、耐盐蔬菜、耐盐林草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目的就是要培育黄河三角洲自主的种子品牌。目前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科院植物所、山东省农科院共同培育的 “中紫4号”高营养水稻完成水稻新品种认定,大豆材料TZX-805和TZX-1736刚刚完成实收测产,亩产分别达263.3公斤和264.8公斤,盐碱地大豆创高产。
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路径,以往就是一条——改造盐碱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启动了以引黄灌渠为代表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以黄淮海平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土地整治,采取了包括挖沟排盐、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多种措施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但“改地适种”的弊端也明显:成本高,每亩改造费用数千元甚至更多;维护难,有的地块甚至要压四遍水才能种植。而随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理念推进,传统大水漫灌压碱的水成本越来越高,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成为重要选择。
不同于“改地适种”以挖沟修渠等工程方式为主,“改种适地”的关键在于育种,离不开育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团队的支撑。
位于广饶县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现代化的科研大楼矗立在广袤的盐碱地上,116支科研团队在此扎根,开展农作物、林木、土壤等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各类研究。
本土研发力量有限,东营搭建高层次平台,吸引大院大所,引入高层次人才,在黄河口形成种业“科技会战”。
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娄维佐介绍,依托农高区、示范区、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大平台,东营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机构合作,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耐盐作物研究基地、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已有一系列高产优质的耐盐作物新品种、新品系陆续问世。
“改种适地”初见曙光,东营建设了耐盐碱功能粮食、耐盐饲草、食药同源作物等种质资源圃669亩,为盐碱地种业创新奠定了种质基础。
耐盐品种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这些都是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选育中饲系列的品种,中饲1877、中饲3297、中饲1640,都是优质饲草。”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中心负责人曹爱礼,带记者来到播种刚一个月左右的小黑麦田。“就拿中饲1877来说,能在含盐量3‰左右的土壤中生存,亩产优质青贮饲草1.8吨,而且粗蛋白含量、纤维素质量显著优于玉米秸秆,受到奶牛饲养户的欢迎,养殖户的订种电话一天能接两三个。”他告诉记者,今年秋种前,中饲1877的种子就全部订完了,销售超过5万斤。今年中饲1877一共推广12000亩,预计明年还能增加15000亩。
曹爱礼给记者拿出一本印发于今年6月的小黑麦种植技术培训会培训材料。翻开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小黑麦的特性、产业化优势、生产配套技术等信息介绍得清清楚楚。曹爱礼说,从2018年开始,园区专门安排小黑麦推荐会,邀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现场为种植大户、合作社、基层农机人员等介绍技术规范、种植流程等知识,发放介绍材料,带他们现场参观,提高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想出好成果,就得把科研环境打造好
不同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方能达到效果最优
走进东营市农科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实验室,仿佛进入一间大豆博物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大豆植株、大豆籽粒、长期保存的、短期保存的、明年播种的……近2000个样本整齐码放。
拿出几个密封盒,分装着红色、绿色、黑色等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种子。“这就是野生大豆的籽粒。”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徐化凌小心翼翼地把几粒种子摊在掌心,“它们虽然个体小,但具有很高的育种价值。”
2017年,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把在黄河口采集的200多份野生大豆样本送到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样本全部含有苗期耐盐基因。“近期前沿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的野生大豆进化出一种类似‘盐腺’的组织,能够把吸收进去的盐通过‘盐腺’排出。”徐化凌说。
选育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是基础,其中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鉴定评价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一过程周期长,见效慢,出成果、发论文的机会少,需要科研工作者有敢于吃苦、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东营市农科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徐化凌观察大豆样本。
2016年开始,徐化凌带领团队在黄河三角洲开展系统性的野生大豆资源搜集。荒地滩汽车开不进,只能徒步,科研人员背着铁锨、网兜、标签,一边开路一边寻找样本,最终从217个点位成功采集到510多份样本资源。经过指纹图谱分析最终在这些样本中确定了74份遗传性唯一的样本,目前均已纳入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库,得到了异位保护。
“不同地区的野生大豆特点不同,开展育种工作最好尽量多地拓展亲本库。”徐化凌说,前期他们的搜寻范围基本在黄河三角洲,下一步,计划去省内的南四湖以及省外一些地区搜集更丰富的育种材料。
徐化凌带领的团队已有一个饲用大豆通过审定,一个饲用大豆待审。不过,他最为期待的高产优质大豆,尚未诞生新品种。
“眼下处于即将迎来新品种的‘前夜’。”徐化凌说,目前他手上已有一批高产优质大豆材料稳定下来,最快的明年能进入区域试验,区域试验2-3年后就可以争取审定,“跨过了这道门槛,就能进入连续出品种的良性循环阶段。”
想让科研出好成果,就得把科研环境打造好,解决科研人员急难愁盼的问题。
育种专家最缺什么?大多情况下,是一片好的试验田。
“我2017年进驻示范区,一方面看中这里开展盐碱地研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就是示范区优厚的土地供给。”王建林说,示范区给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提供了1000亩实验地,盐碱程度覆盖高中低三类,便于研发团队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开展田间试验。
对于盐碱地研究来说,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示范区内的土地更是各种类型兼具,且以中重度盐碱地为主,是绝佳试验场。此外,示范区属于国营农场改制单位,土地成方连片、权属清晰,规模化生产条件成熟,能够实现集约利用。为吸引大院大所落户,东营推出优厚条件——向进驻的科研院所提供500-1500亩不等的试验用地。
育种涉及许多学科,不同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方能达到效果最优。
徐化凌说,在育种工作中有时会发现一些新的性状,可以观察到,但无法解释其发生的机理,这就需要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交由他们开展基因层面的研究和解释。
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正与省内一家高校的生命科学院开展合作,他们开展常规的杂交后代分离,高校完成后期的实验室分子标记,把分子育种这一前沿技术应用到耐盐作物选育中来。
平台也要尽可能搭建桥梁,为进驻其中的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和便利。今年得知中科院地理所规划建立盐生植物园,需要引入一批耐盐苗木,示范区工作人员电话打给同在示范区内、正推广新品种的中国林科院黄河三角洲综合实验中心。在示范区的牵线搭桥下,综合实验中心的200棵柽柳和70棵华健榆顺利交付盐生植物园。
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基层育种机构,科研用人紧张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机构长期以来一直维持5人编制,想要招聘人才扩大规模,但编制数量无法突破,成为开展科研工作的瓶颈——该机构目前承担了3项省级课题,而其他同样很有研究潜力的课题因为人员有限只能忍痛放弃。该机构负责人表示,该所最近几年每年开展的杂交组合数量在130个左右,如果再增加一名研究人员,就能多开展组合数量十余个,发现有价值材料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利用得当,盐碱地也能发挥出大潜力
“越是在盐碱地这种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就越多,口感就会越好”
抓一把“盐黄香粳”,米粒颗颗饱满,呈半透明状。“晶莹剔透说明大米中含有的垩白粒少。”王建林解释。“盐黄香粳”的垩白粒率仅为0.3‰,而按照国家标准,垩白粒率在10%以下即达到一级优质米标准,“盐黄香粳”可谓优中之优。
贫瘠的盐碱地也能产出优质农产品?“是的。”王建林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拿水稻举例,虽然大米中淀粉、蛋白质的含量在99%以上,但甾醇、芳烃等极微量物质才是决定大米口感的风味物质。“风味物质是植物本身的一种抗逆的反应,越是在盐碱地这种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就越多,口感就会越好。”
如此看来,盐碱地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只要利用得当,盐碱地也能发挥出极大的潜力。
东营市中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育种家靳振东,已经看到了盐碱地作物抗逆反应的“钱”景。11月3日下午,收割机隆隆作响,这是今年收割的最后一片大豆,靳振东走进豆田,摘下几个豆荚仔细查看,籽粒圆润饱满。靳振东在农高区种植了700亩航天大豆,其中东航-D95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蛋白质含量48%,而且没有豆腥味,十分适合制作豆浆,目前零售价格达16.8元/斤,是普通黄豆的3倍还多。“下一步计划研发富硒黄豆、抗氧化黄豆等特色品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这里进行农业开发不得不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水资源。如何能做到既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同时又节约水资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们正从不同角度求解。
“盐黄香粳”就是一个节水型的水稻品种。王建林说,这种水稻能够生长在含盐量为6‰的盐碱地上,并用含盐量3‰左右的微咸水灌溉,每亩地的淡水消耗在300-400立方米,仅为种植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某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是500毫米,一种作物的耗水量大约800毫米,我们除了额外增加一部分淋洗水量,只需要再补充灌溉水300毫米就行。”见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博士董世德时,他正在农高区的一块试验田里,指导工人布设灌溉管道。
这是他即将开展的一项耐盐作物耗水规律研究,通过摸清特定作物对水的准确需求,实现精准灌溉、节约用水。
“灌溉水过多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不能及时排泄,反而会加重土壤的盐碱化。”董世德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灌溉也能够起到控制盐碱、改良土壤的作用。
“改种适地”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盐碱地的治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不仅含盐量高,而且还存在板结、瘠薄的问题,要让其成为优质农作物的良田,对土壤的生态化改良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依托黄河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眼下,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有绿肥轮作还田改善盐碱地土壤结构、土壤改良剂添加、土壤健康检测平台建设3个研究课题正在推进。
“短期我们关注的是土壤结构的改变和肥力快速提升。”董世德指向一片开展绿肥轮作还田的试验田说,中长期更将关注土壤综合环境的改善和作物的产量品质状况,目标就是把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
“通过采取盐碱地‘凹凸栽培法’,今年能多收棉花4万斤。”利津棉花种植大户王春儒经营的5000亩棉田都是盐碱地,过去棉花都是种在平地上,每到5月份的棉花苗期,返盐使得表土积累大量盐碱,盐碱会把苗“毒死”,进入雨季后又会因大量积水产生涝灾。
山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栽培生理创新团队设计的盐碱地抗盐防涝“凹凸栽培法”,解决了他的困扰:播种时开沟,将棉花种在沟里并盖上地膜,沟里的土壤盐分低,容易出苗和正常生长;盛蕾期前后,再将垄土培到棉苗基部,原来的垄变沟、沟变垄,便于雨后排水,既防涝也防倒。一凹一凸之间,每亩地就能增产籽棉80多斤。
“黄河三角洲不仅是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也是棉花生产技术的创新基地,山东的棉花生产技术可以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其他产棉国。”山东省农科院棉花首席专家董合忠说,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除了改种改地,种植技术创新优化也很关键。眼下发源于山东的“凹凸栽培法”,已累计推广100多万亩,并走入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盐碱地相关科研项目涉及的学科专业繁杂,参与的科研院所机构数量庞大,涵盖国家、省、市、区多个层级,如果缺乏全盘统筹,容易使项目课题重合、研究碎片化,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有的机构长于盐碱地障碍消减,有的长于水肥统筹,有的则在养分管理方面有优势,跨机构、跨地域、跨学科进行课题的联合攻关,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效率更高。”有专家建议,应从顶层设计上加大对盐碱地相关科研统筹,各地各机构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作。
“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一定要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树立系统观念。”董合忠呼吁,对盐碱地要走分类开发的路子,重度盐碱地种植耐盐性强的植物,不宜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要以生态保护为主;中度的可搭配种植耐盐作物,如棉花、高粱、油菜、药用植物等;轻度盐碱地可以开展粮油作物种植,但要改变过去“小麦+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提倡粮食作物与棉花、大豆、花生等间作、轮作,用养结合,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李明 参与采写)
科学开发 尊重自然
记者 李振 贾瑞君 李广寅 李明
走进黄河三角洲,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希望。
土壤表层泛起的白色盐渍,丝毫挡不住绿意与生机。全国各地盐碱地科研工作者会聚于此,掀起“科技会战”,育种、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切入点各异而万象归一,一条条科学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新路径在这里诞生,并以此为起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中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的盐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未利用土地近800万亩,其中盐碱地270万亩。后备土地资源是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保障。从这一角度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挖掘盐碱地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滨海盐碱地区植物资源相对贫乏,历史上经历粗放耕作、盲目垦殖等人为活动,加上水资源紧张,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干扰,开发利用必须牢牢守住生态保护这条底线。要科学评估盐碱地的开发适宜性,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同时精准划定适宜保护性开发的盐碱地区块及其规模,摸清未利用地中需要限制开发的地类和规模,确定不同盐碱程度的区块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推广耐盐品种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
火红的碱蓬、雪白的芦花,深秋的黄河三角洲显露出最美的一面。这美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呵护。我们应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黄河尾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碳捕手”成长记
记者 赵丰
◎“吃”进二氧化碳驱出石油
二氧化碳驱油既能提高石油产量,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尾气分离、提纯,再通过注气站注入油藏,可以增加原油流动性,驱替油藏微孔中的原油,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驱油效率比水驱高40%,采油成本比水低20%,封存率一次能到60%-70%。由此,既能提高石油产量,还减少了二氧化碳向空气中的排放,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年注一口井”实现突破
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
当地层压力达到一定条件,二氧化碳密度和原油密度相当,就能像水和酒精一样融在一起,实现二氧化碳混相驱替,能达到开发效果。“接到二氧化碳混相驱试井通知是2013年2月,试井成功就到了2016年12月。” 目前,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达10万吨。
◎成本问题是关键
碳捕集成本能否随着技术进步逐渐下降,成为提高二氧化碳回收率的关键
油田CCUS所需要的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必须由特定装置捕集、提纯,运输或输送后才能注入井下。这样的二氧化碳在市场上还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省内气源零散,价格波动大,每吨200元到1000多元的情况都有。
成本问题也困扰着二氧化碳捕集企业。因为成本问题,企业所捕集的二氧化碳占自身二氧化碳产生量的比例并不高。碳捕集成本能否随着技术进步逐渐下降,成为提高二氧化碳回收率的关键。
液态二氧化碳运输成本也高。长距离管道建设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难题。
◎“窗口期”期待更多政策
激发市场主体主动作为,政策引导很关键
今后的5-8年是CCUS发展的“窗口期”。应适当超前,布局CCUS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 “持续的节能降耗减排是企业一直要做的,碳捕集、利用、封存对环境肯定是好的。” 激发市场主体主动作为,政策引导很关键。近年来,当地超前布局,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低碳发展,以争取主动。
二氧化碳,最常见的温室气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之下,看待二氧化碳应有更多视角。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被认为是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不久前出台的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要求,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围绕CCUS发展现状、前景等问题,记者蹲点胜利油田及二氧化碳捕集企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吃”进二氧化碳驱出石油
二氧化碳驱油既能提高石油产量,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12月1日,记者来到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湛蓝的天空之下,两个巨大的白色储罐密密连接着多条管线,管线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红色箭头,格外引人注意。
胜利油田注气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1#站站长李刚,这些天一直在这里值守。“这两个储罐储存的是二氧化碳,每个储罐能存50吨。罐内高压低温,二氧化碳呈液体状态。”打开储罐旁控制面板,李刚读出了罐内实时数据:温度零下20℃、液体高度1.106m。
记者注意到,储罐下挨着一处阀门的管线上结了一圈1厘米多厚的冰,表面坚硬,且异常平滑。
管线向右延伸的箭头连接的是液态二氧化碳注入泵,通过增压向附近油井注入二氧化碳。10月1日起,正式向两口油井注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注入油井,有什么用?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尾气分离、提纯,再通过注气站注入油藏,可以增加原油流动性,驱替油藏微孔中的原油,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胜利油田高级专家吕广忠说,二氧化碳驱油效率比水驱高40%,采油成本比水低20%,封存率一次能到60%-70%。由此,既能提高石油产量,还减少了二氧化碳向空气中的排放,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截至12月1日下午,两口油井已累计注入4200多立方米二氧化碳。
注入油藏的高纯度二氧化碳哪儿来的?“来自于东营市港城热力有限公司。”李刚指着储罐下方的一处阀门告诉记者,油田下属的一家运输企业每天派4到5个罐车从港城热力运回捕集提纯后的二氧化碳,每车装25立方米,约5小时来一车,以保证24小时持续注入。
距离莱113区块近百公里的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地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当地唯一一家热电联供企业。12月2日,记者来到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厂区内,两个巨大的球罐每个能存储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油田的罐车就是从这里装车。
图为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储存液态二氧化碳的球罐。记者 赵丰 报道
“2019年,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投资建设了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及同步制氮项目,2019年年底建成试运行,2020年3月正式运行。”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健说,该项目二氧化碳年捕集能力达10万吨,正常每年捕集四五万吨。
这套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整体占地约20亩,成排高耸的柱状罐体和管道交叉连接。采访中,“扑哧扑哧”的声响不绝于耳。张健介绍,这是变压吸附过程中排出低纯度气体产生的声响。
液化二氧化碳属于危化品,装卸、运输有严格要求。“其危害在于如果泄露可能会因浓度突然增高,给人带来窒息危险。”李刚说,卸料管线两头专门装配了防脱链,并用吊带把软连接捆绑,防止脱落,并且管线使用两年就要强制更换。
胜利油田莱113区块,存储能力达50吨的二氧化碳储罐。记者 赵丰 报道
连接好管线后,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撤到5米之外,拉上警戒线,放上“高压管线,禁止跨线”的警示牌。卸车时,工作人员将便携式二氧化碳报警仪放在工服裤口袋里,检查是否有泄露。区块监控室可远程监控,发现问题遥控关掉阀门。罐车上也有紧急切断阀,危化品安全员全程跟车,与司机实行双人监护。
“三年注一口井”实现突破
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
至今,回想起用三年多时间注一口井的日子,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气驱试验室主任高安邦仍然激动不已,“接到二氧化碳混相驱试井通知是2013年2月,试井成功就到了2016年12月。”
之所以要进行混相驱试验,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兼气驱试验室经理张传宝解释说,室内试验发现,当地层压力达到一定条件,二氧化碳密度和原油密度相当,就能像水和酒精一样融在一起,实现二氧化碳混相驱替,能达到开发效果。这一研究需要进场试验确认。
2013年,高安邦所在的部门是原现代试井室,只有遇到“重点井”“难井”时,团队十几个人才整班人马拉出来。试井团队在高青县境内的樊142-7-斜4井组(6口油井、1口注气井)展开试验,油井始终处于关井状态,注气井源源不断地注入二氧化碳。
“我们要实时记录油井下每一分钟的压力情况,传回后方,以便跟踪分析矿场动态,掌握二氧化碳在油藏中的运移规律。”高安邦说,想到过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更没想到难题会出现得这么快:刚刚把高精度压力计送到井下几个小时,地面上就读不到数据了。
“调整了几次都不行,后来发现问题在于密封。井底30兆帕(大约300个大气压)的高压和150℃的高温,密封压力计的橡胶圈在井底像爆米花一样爆开,随后又恢复原状,但其实已不工作了。”高安邦说。
拆掉报废的橡胶圈,换上新的,来来回回开井、拆装很耗时间。随后,试井团队改进测试工艺,将压力计释放出来挂在油管的内壁上,解决了问题。
就这样,这个团队一直在井口24小时值守,吃住都在车上。
“之前团队试井最长纪录是42天。这次远远超过最长纪录,很辛苦。”气驱试验室党支部书记、院试井专家李友全说,并不是生活环境带来的问题,而是试井同时,其他工作也要干。
后来,经过技术改造,团队实现了远程读取数据。李友全调侃,这些技术进步都是“懒”出来的。
一直注气、监测了两年时间,终于实现了混相,但一混相就开井,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接着“闷”!不达到40兆帕,坚决不开井!
又过了一年半。2016年12月,注入1.9万吨二氧化碳后,油井地层压力终于升至40兆帕,油井自喷生产,单井日产油由原来的1吨升为6吨-9吨,以日均产油5吨的水平稳产了两年。
压力监测又延长了两年半时间。由此,坚定了胜利油田推广二氧化碳驱油的信心。
CCUS作为化石能源降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越来越被重视。胜利油田也加快了CCUS的研发与布局。
图为胜利油田勘探研究院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模拟二氧化碳驱用到的岩心。它们从地下3000米取出,看似差不多,但渗透率情况差别很大。记者 赵丰 报道
“我们自主研发了气驱非均质长岩心物理模拟系统,利用从地下3000多米采的岩心样本进行模拟试验,包裹连接起来的岩心像个金箍棒一样,最长的有2米。”张传宝说。
今年7月以来,更是大动作频出。中国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点实验室在胜利油田揭牌;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由齐鲁石化捕集提供二氧化碳运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实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应用,可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预计年底将投产运行。
目前,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达10万吨。
成本问题是关键
碳捕集成本能否随着技术进步逐渐下降,成为提高二氧化碳回收率的关键
虽然胜利油田在CCUS技术层面越来越成熟,但也为二氧化碳气源问题苦恼。
可能会有人疑问,空气中、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不是很多吗,不正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才有的“双碳”目标吗?
殊不知,油田CCUS所需要的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必须由特定装置捕集、提纯,运输或输送后才能注入井下。这样的二氧化碳在市场上还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
胜利油田开发管理中心牵头二氧化碳气源开发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省内气源零散,价格波动大,每吨200元到1000多元的情况都有,而且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客户。油田自有的胜利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浓度低,现有技术条件下捕集成本每吨也要350元-450元。从2018年开始,油田找碳排放大户谈,但根据规定的盈亏平衡点倒推出来的205元/吨的价格太低,对方看不着利润,安全上又增加了要求,来来回回四五次没能谈拢。
成本问题也困扰着二氧化碳捕集企业。
“向油田提供捕集提纯后的二氧化碳,其实我们并不赚钱,最多是不赔不赚。”张健说,早在五六年前公司就调研过碳捕集,但按照当时的技术路线,成本太高。后来相关技术有所突破,公司很快就上马了碳捕集项目。2020年3月正式运行的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项目(一期)投资达9000万元,目前捕集率达到80%,纯度达99.5%。半负荷运转下来,年营业额能达2000万元,盈利在两三百万元。
这个项目之所以还能持续,关键在于这套装置既能捕捉二氧化碳,又能同时或单独捕捉氮气。
“公司的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0%左右,浓度较低,捕集成本相对较高,而氮气占80%左右,按照热电企业一年运行在8000个小时以上来算,每年有上亿立方米的氮气产量,而开发区企业众多,0.4元/立方米的售价比企业自制氮气还要便宜。”张健说,每小时产生的氮气中公司自用2000多立方米,其他企业用6000多立方米,近期又与几家企业签订了每小时供3000多立方米的协议。
同样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有另外一个思路。2019年上半年开始碳捕集后,考虑到碳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把二氧化碳一部分卖给油田,一部分卖给附近化工企业。
该公司总经理许胜军说:“公司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投入了4000万元,碳捕集能力达到15万吨/年,回收率能到98%。通过进一步提纯,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原料卖到园区化工企业,以生产高附加值的碳酸二甲酯等产品。碳价高的情况下,几年就能回本。”
记者注意到,因为成本问题,港城热力和海科瑞林两家企业所捕集的二氧化碳占自身二氧化碳产生量的比例并不高。其中港城热力最大捕集能力不到总量的二十分之一,海科瑞林回收的二氧化碳占排放量的12%到15%。因此,碳捕集成本能否随着技术进步逐渐下降,成为提高二氧化碳回收率的关键。
液态二氧化碳运输成本也高。吕广忠估算,目前通过罐车运输,1吨二氧化碳运送1公里需要0.8元-1元,而使用管道运输成本至少能降一半左右。但因为二氧化碳是危化品管理范畴,长距离管道建设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难题。
“窗口期”期待更多政策
激发市场主体主动作为,政策引导很关键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长期从事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研究。周勇认为,今后的5-8年是CCUS发展的“窗口期”。应适当超前,布局CCUS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从减碳量来说,未来直接封存(CCS)的潜力与作用同样大,应加大研究力度。
吕广忠也认为,按照胜利油田科研成果“推广一代、攻关一代、储备一代”的要求,目前CCUS需要推广示范,鉴于胜利油田地下封存潜能达20亿吨,CCS需要继续攻关,实现技术储备。
他分析,胜利油田周边石化企业特别多,二氧化碳气源丰富,封存需要打井,而油田开发已经打了好几万口井,可以说有很好的源汇匹配优势。CCUS需要跨行业,目前CCUS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因此虽然炼厂、化工厂多,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但现实中较少有捕集的。
港城热力有限公司作为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电厂,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配额核算时,并没有把今年捕集的二氧化碳量考虑在内。“如果核算,需要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整个链条的核算,对不同环节企业降碳减排量分类确定。”张健说。
“持续的节能降耗减排是企业一直要做的,碳捕集、利用、封存对环境肯定是好的。”许胜军注意到,今年7月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9月确定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
激发市场主体主动作为,政策引导很关键。石化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拥有62家规上石油化工企业,碳减排任务重、空间大。近年来,当地超前布局,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低碳发展,以争取主动。
“今年6月开发区对技改项目奖补评选方案进行了优化,重点节能减排、直接减碳的项目系数都提升了10%,让低碳企业在评比中更有优势。直接减碳的港城热力与海科瑞林两个碳捕集项目,按照每捕集1万吨奖补1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涛说,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辖区内个别电厂也计划上碳捕集装置。
近日,港城热力有限公司通过银企专向对接,以71万吨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2000万元,盘活了碳配额资产,解决了企业现金流问题。年捕集能力15万吨的二期项目也即将启动,还计划利用一家企业的光热技术与公司现有设备耦合,降碳减碳。
“目前,胜利油田正在循环注入进行科研攻关,筹备建设国家CCUS技术策源地,打造全流程标准体系。”吕广忠说,前景值得期待。
■相关链接
CCUS发展前景广阔
记者 赵丰
每减排1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55万棵。CCUS技术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CCUS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这一理念随着CCS技术的发展和对CCS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目前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同。从国外碳捕集项目来看,地下封存、驱油和食品级利用,是较主要的方向。
国际上普遍对CCUS技术寄予厚望。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预计,CCUS技术是唯一能够在发电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碳排放的解决方案。全球碳捕集将从2020年的4000万吨/年,增长至2050年的76亿吨/年,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的CCUS各技术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40个,捕集能力300万吨/年,多以石油、煤化工、电力行业小规模的示范为主。
项目整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成本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成本首要构成是运行成本,主要涉及捕集、运输、封存、利用这四个主要环节。预计至2030年,二氧化碳捕集成本为90-390元/吨,2060年为20-130元/吨。
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组织发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报告建议,明确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发展路径。充分考虑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格局和重点排放行业排放路径,重点从减排需求出发,研判重点排放行业以及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和直接空气捕集的技术减排贡献。
完善CCUS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加速推动CCUS商业化步伐,将CCUS纳入产业和技术发展目录,打通金融融资渠道,为CCUS项目优先授信和优惠贷款;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政策,形成投融资增加和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规划布局CCUS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二氧化碳输送与封存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与建设规模,优化技术设施管理水平,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合作共享机制;注重已有资源优化整合,推动现有装置设备改良升级,逐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性能水平;充分利用相关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建设二氧化碳运输与封存共享网络,不断形成新的CCUS产业促进中心,推动CCUS技术与不同碳排放领域行业的耦合集成。
开展大规模CCUS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针对捕集、压缩、运输、注入、封存等全链条技术单元之间的兼容性与集成优化,突破大规模CCUS全流程工程相关技术瓶颈,在“十四五”期间建成3-5项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示范项目;加速突破高性价比的二氧化碳吸收/吸附材料开发、大型反应器设计、长距离二氧化碳管道运输等核心技术,促进CCUS产业集群建设;把握2030―2035年燃煤电厂CCUS技术改造的“窗口期”,在电力行业超前部署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示范,推进CCUS技术代际更替,争取最大减排效益。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苹果手机数据迁移100g一般需要1-2个小时,主要看你的数据大不大,想要快一点的话,可以提前把旧iPhone升级到和新iPhone系统一样,然后充电充好
2022-10-28 15:39
京东买的黄金可以到实体店换吗是大家一定会讨论的,毕竟黄金作为时下最为保值的物件,很多人都会在其价格较低的时候购入。尤其是一些准备结婚
2022-10-28 15:51
香蕉酸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健康饮品,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适量饮用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喝香蕉酸奶一般是不会拉肚子的,不过可以促进肠
2022-10-28 15:47
铜鼠摆件摆在哪家里合适吗是很多人问的,毕竟我们日常生活里,其实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气运摆件。不论是一个公司装修或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美好
2022-10-28 15:38
iphone传输数据卡在最后几分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大家不用太心急,可能是数据传输比较慢,显示十几分钟或者几分钟不动的话,可以多给一点时间
2022-10-28 15:51
36岁的胡先生,主诉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病史3年。当时医生嘱咐吃完药后来复查,并且往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胃镜+病理活检,并一定要改掉
2022-10-28 15:44
很多人因为腹部不适就医,一听到医生让做肠镜检查,马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十分抗拒。问:"做个B超不行么"。事实上,医生的检查建议是根
2022-10-28 15:21
每次换季引发的环境以及气温的剧烈转变,都会让皮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进入秋天之后,不仅空气干燥,而且昼夜温差较大,面部皮肤也面临着
2022-10-28 13:03
从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中,便可得知从古至今嘴唇都是女性最有魅力的部位了。涂上各种各样的口脂口红,便可展现无限风情,所以大
2022-10-28 13:03
10月初,加勒比地区国家多米尼克通过官方渠道宣布,已与全球三大公链之一的波场TRON达成多项合作,其中包括指定波场网络为其国家公链,以及
2022-10-28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