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视频|今日小雪!看看古代人如何过冬

时间:2021-11-22 21:06:5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小雪是入冬的第二个节气,此时节,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空调、暖气、羽绒服、暖手宝……今天的我们,有很多种御寒的方式。然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们是靠什么扛过冬天的严寒?

古代虽然没有羽绒服,却有“冬衣”的存在。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纺织业就已非常发达。当时朝廷在临淄设立了三服官,专门为皇室宫廷制作春、夏、冬三季的服装,因而齐地又有“三服”之称。《汉书·元帝纪》:“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可见,纨素便是当时用以制作冬衣的一种织物。

要想挺过漫长的冬天,粮食必须得管够。

每到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古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屯粮积草,为过冬做准备了。藏于山东博物馆的汉代粮囤图画像石,就生动地展现了丰收后百姓衣食无忧的生活场景。画像石上层左边刻有几个大酒瓮,下层左边有三个大粮囤,表示粮仓。中间有人拿着量、斗等器物正在收粮食。年丰仓满、有粮有酒,是进行“御寒大战”的底气所在。

不光要“吃得饱”,还得要“吃得暖”。

在“吃”这件事上,中国人自古都是一点不含糊。周夔纹铜甗,是古代蒸食物的一种炊具。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蒸食物的甑,下部分是煮水的鬲,中间以箅子相隔可通气,类似于现在的“蒸锅”。北风凛冽的冬天,谁不想吃一顿热气腾腾的伙食呢?

要想“吃得暖”,供暖设备可不能少。

古人们的供暖设备可真不少,如手炉、炭火盆、汤婆子等,都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手炉,可谓是“暖手宝”的先驱了。古代手炉多为铜制,是古代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炉内装有炭火,体积小巧,可捧在手上、拢于袖内,轻便易携,因此备受青睐。此外,小不盈掌的手炉中,还可放置香料燃烧,兼作熏香之用。衣袖开合间,温暖而芬芳。

尽管外面风雪交加,但依旧无法阻挡不了古人追求诗和远方的脚步。

不仅有踏雪寻梅的,更有冬天都不愿罢工的“钓鱼迷”。就连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赵孟頫,也加入了“冬日文艺范儿”的潮流,专门抄了一卷《雪赋》送给好友。《雪赋卷》整幅纵31厘米、横568厘米,内容为六朝著名小赋作家谢惠连的《雪赋》。作品沿用汉赋中假设主客问答形式,对雪进行了赞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雪景虽美,但寒风刺骨。赏雪和保暖,又该如何兼顾呢?

除了穿暖吃饱,最为舒服实用的,那便是乘坐马车了。出行前,在马车里放上暖烘烘的炭火炉,挂上厚厚的帷帐,行在北风中,也一样是暖意融融。

虽然古代没有如今的高科技,但智慧的古人仍然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创造了诸多应对冬寒的手段。而现代人过冬,则有了更多“武装”自己的方式,过一个“温暖如春”的冬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资料来源:山东博物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林菲 报道)

关键词: 三服 手炉 暖手宝 冬衣 小赋视频|今日小雪!看看古代人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