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山东医生“最后医嘱”感动全网 妻子:一摞摞药方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时间:2021-11-19 10:36:28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仪首歌 济南报道

“尊敬的各位患者:原谅我不能为大家服务了。这两年我老思考怎么给大家开又有效又便宜的药方,中午饭都吃不上,可累坏了……我在天堂保佑大家,大家好好过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见!”

近日,一份让人泪奔的“医嘱”在网络冲上热搜。开具这份“医嘱”的医生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杨文军教授,这也是他去世前留给患者的最后一条“医嘱”。

49岁的他因心梗突然离世,离世前收到的最后一份快递竟然是一箱压缩饼干。因为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不得不“经常加班”“饼干充饥”。杨医生的事迹令无数网友“破防”,他的去世也引发了诸多患者、亲朋悼念。18日,杨文军医生的爱人杨旻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拿出了杨医生在生前常年背着的双肩包,里面除了压缩饼干,还有两块饴糖。

“他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也很爱笑。”杨旻说,一朵碗口大的月季花在丈夫葬礼后的那一天在家中悄然怒放,她愿意相信这是爱人用无声的语言在安慰着她。

是的,世间总有些不可解释的巧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慰藉。“他很平凡,身处平凡岗位,但却很有志向,苦学志乐,追求简、便、廉、验。”杨旻说,遇到丈夫杨文军,她甘之如饴。

杨文军医生和杨旻老师家,一朵盛开的月季花摆放在二人合照前

“压缩饼干味道还不错”

步入杨医生的家,会感叹这个家的空旷,不是多么大,而是特别空。

这是一间连电视都没有的客厅,一个沙发、一张茶几、几把凳子、三个木墩,以及一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的折叠方桌。这张方桌是文军大夫生前的书桌,也是他在家时最常待的地方。

客厅的西南角立着一个小柜子,上面放置着杨文军大夫和妻子杨旻的合影,合影前的花瓶里插着那枝怒放的月季花。

时间回到11月7日,立冬。杨文军医生葬礼后的那一天,济南突降大雪,文军医生家的月季花也突然怒放,如碗口般大。10多天过去了,这朵花依旧绽放于文军医生和爱人的合影前。合影中,两人在满是花朵的树木前,笑靥如花。

也许,杨旻想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丈夫:“我会替你孝敬好父母;我会替你培养好儿子,让他成为一个像你一样优秀的人;你也不用担心我,我与你同在,我余生的每一天,都会以你的眼睛看世界,会替你品尝世界上你还没有品尝的味道,会替你看世界上你还没来得及去看的东西。”

书桌下,是一箱压缩饼干,就是文军大夫生前收到的最后一份快递。杨旻说:“医生是一个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他没拒绝过外地来的患者,每次听到别人问能不能加个号时,他的回复总是‘那你得先等着,我把预约的患者先看完。’然后,就会加班加点给他们看诊。”也因此,文军医生常常没时间吃午饭,饿了就吃块压缩饼干充饥。

其实,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最知道应该怎样好好吃饭,但文军医生是“爱人不惜己”,“他一上午门诊就比较累,再去食堂吃饭回来会比较疲劳,他就吃点饼干。但担心别的饼干能量不足,就选择了压缩饼干。”新买来的压缩饼干,文军医生已经吃过了一包,还跟爱人说“味道还不错”。

书桌上,依旧摆着文军医生的各种医学书籍以及他生前常背着的双肩包,干净,却一眼就能看出已经背了很多年。包里除了针灸针、病历等工作用品外,还有2块高粱饴糖和3副眼镜。饴糖是为了应对工作时突然出现的低血糖,3副眼镜则是开药方和针灸来回交替的见证。49岁的文军医生,正处于近视和花眼的交替期,给患者开药方时要戴度数不同的近视镜,给患者做针灸时要戴老花镜,每次来回更换,他却从不会对患者说一句“我已经不舒服了,让学生给你针吧。”

就是这样一位对患者负责的医生,于11月4日突发心梗与世长辞。

在整理丈夫遗物时,杨旻才发现原来可以用来缅怀丈夫的遗物是那么少,手机里似乎只剩下他生前拍摄的一张张药方和病历。在杨旻看来,这就是丈夫最宝贵的财富。

只是,过少的影像资料让文军医生的儿子始终有点遗憾。两年前,他出国留学,疫情这两年一直没回家。再次回家却是听到了父亲的噩耗,“孩子现在还在上海隔离着,感觉他从听到他爸爸噩耗的那一刻,真的长大了。”

杨旻想让儿子知道爸爸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但留有的资料又太少。近期不断有患者挂不上号,拨打文军医生的手机询问原因,杨旻始终没有勇气跟大家说丈夫已去世,便在问诊平台上,以丈夫的口吻发了这么一条“医嘱”。在告知患者,丈夫不能再给他们看病的同时,请求他的患者们能把他们了解的文军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以让我们家人多了解他,缅怀他。”并以此为丈夫出本书。

郭老师特意写了一篇《悼杨文军大夫》

“他是个好医生,一个好父亲”

得知杨旻想要为丈夫出书,患者们纷纷发来信息。

11月17日,一位在几个月前坐着轮椅找文军大夫看病的小姑娘发来信息说:“杨大夫您好:时至今日我才知晓您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原本我还在考虑本周日挂您的号复查一下甲状腺……杨大夫,经过您的医治,我桥本甲状腺炎引起的甲功异常就快要好了,我也会牢记您最后的医嘱,好好生活,好好享受生活……杨大夫,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终于能够好好休息了。杨大夫的亲人,请节哀顺变,你们过得幸福快乐才是杨大夫最想看到的画面。”

另一位不久前才找文军医生就诊的患者也发来了信息:“今天突然看到这条消息,我心里真是猛地一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现在脑子里的画面还定格在杨主任给我低头开方的情景,杨主任戴着口罩,头发略长,些许的银发,带着一丝疲倦感,比去年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显得苍老了许多……医术,医德,我心中好医生的标准,杨主任做到了,杨主任就是标杆。在此,我对杨主任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杨主任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他是个好医生,一个好父亲。”

在这些患者心中,文军大夫酷爱开“小方”,给患者省钱的同时又能带来实际的疗效。好药方,一碗汤;坏药方,药一筐。据杨旻回忆,曾经有一位患者来找他,说他开错药了,因为不相信7副药怎么只花了百十块钱?“平时看病他能为患者省钱就省钱,常常询问患者家里是否有人参、枸杞、阿胶等,如果有就不开了。”

所以,很多患者自发转发了这条特殊的“医嘱”并发表悼念文章。18日,文军医生和“他生前最后一个快递是压缩饼干”的消息也冲上了热搜。越来越多或认识他,或不认识他的网友都在网上表达着对这位好医生的哀思和尊敬。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悼念着他。80岁的邻居郭老师就为文军大夫特意写了一篇《悼杨文军大夫》:“呜呼文军,英年猝亡,炸雷轰顶,直穿胸膛……药方简廉,疗效至上,中西结合,终生理想……”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真的很多年不去殡仪馆送别了,因为受不了情绪的大悲。但是文军是一定要去送最后一程的!”80岁的郭老师特意去参加了文军大夫在殡仪馆的送别仪式,并深深鞠了一躬。他的老伴儿也到文军医生家中吊唁,“鞠了个躬就出来了,真的太悲痛了,在里面根本待不下去,眼泪啊不听使唤得往下掉……”

其实,前去告别文军医生的邻居不只郭老师夫妇,几乎整座楼都在送别他。一位90多岁的老者拄着拐杖到家中吊唁,在遗像前深深鞠了一躬。“我们这个院子里,没有不说他好的,他见到大家都是笑着的。对于他的离世,整个楼上都很悲痛,因为失去了一个善良的人,失去了一个好大夫。”郭老师说,她最先找杨大夫看诊是因为心血管供血不足,杨大夫一次次给她开药方,先让她试几天,随时调方。

效果的确很好,郭老师的老伴儿也成为了文军大夫的病号。“2018年,老伴儿被诊断为腹膜间皮瘤,住院5次后最终被告知身体经受不住化疗,医生建议就近看病,我就找了杨大夫帮他看诊。”郭老师说,文军大夫夫妇每次到家里来看诊分文不取,而且都是先坐在沙发上陪老人聊天,就像是家长和孩子一样,让老人心理放松。然后再针灸、开药方,郭老师第二天再出门拿药。“他们来看病基本都是饿着肚子来,给我们看完病有时候都晚上八九点了。文军,好人啊,可惜,可惜了……”

在文军大夫去世的半个月间,还有很多朋友怕杨旻出事,他们有时会敲敲杨旻家的门,有时给她送点肉菜,有时就发个写有“平安”二字的表情包,“刚走了一个,另一个可一定要挺住,千万别出事,要不然孩子该怎么办呢?”

在郭老师眼中,文军大夫去世的14天,杨旻瘦了许多,采访期间,她一直叮嘱着杨旻:“你一定得吃点东西,你一定得吃点东西……”

杨文军大夫生前为郭老师的老伴儿看诊

“他是普通的小人物,却想做一个大医生”

11月18日,是文军医生去世后的第14天,他的妻子杨旻还处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接受采访时嗓音几度沙哑,但却未流泪。直到这时,杨旻才知道,原来悲伤是有热量的,“它像火一样烤着你,把你的眼泪烤干了。”

如果说,这世上有一人能体谅杨文军的心意,那个人应该就是他的妻子杨旻了。

二人在读大学期间同级不同班,一节英语课时,杨文军的影子便印入了杨旻的心间,只是那时两人都不知道。研究生时,两人是同班同学,就这样相识相知相恋。

在杨旻眼中,丈夫一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钓鱼、打乒乓球,而且水平还不错;他能拉开四根弦的拉力器,还能做几个平板支撑;他是“堵车麦霸”,为了练习粤语歌曲,特意到粤语谐音网抄下歌词练习,他那笨笨的唱歌的样子,让杨旻觉得有一种很质朴的可爱……

实际上,他就是这样一个单纯质朴的人啊。比如每次和父母吃饭,只要是父亲喜欢吃的菜,他一筷也不夹。有时杨旻对丈夫有些嗔怨:“难道我做的菜不好吃吗?”他就抓紧吃上几筷子并哄哄妻子:“你做得挺好。”

比如2018年,父亲因病住院,在住院的40多天里,尽管他每天那么忙,却仍然每晚都会在医院衣不解带地贴心伺候,第二天再照常去上班,从没因为父亲生病耽误过一天工作。

文军医生对小动物也特别有爱心。疫情期间,院子里的野猫没人喂养,文军大夫就会买来火腿肠。他会仔细观察每只猫的高矮胖瘦,并且给瘦瘦的猫妈妈多喂一点。

人到中年,还能保有这样一份书生气,实属难得。

有时,文军大夫也会给妻子“炫耀”自己的“小得意”:在难得的闲暇时光,两人面对面看书,文军医生看着自己积累的医案,杨旻老师则看着她最爱的人文社科类书籍。这时,杨文军会给妻子讲今天看的某个病例,然后“考一考”毕业后一直都未从医的妻子。杨旻就会说:“这不公平,你得先给参考答案呀。”在丈夫说的几个备选答案中,如果杨旻选对了,丈夫就会很高兴:“老婆,你真聪明!”

杨旻知道,对于腼腆内向的丈夫来说,分享这份来自工作上的小快乐和“小得意”,就是他内心最深切的自豪,也是他最好的情话。

“我很理解他的这种‘小得意’,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得意’。我觉得他虽然身处平凡岗位,但像个殉道者,殉的是精诚大医的道,殉的是救死扶伤的天职。他在苦学志乐,追求简、便、廉、验,非常自豪。”杨旻说,丈夫是一个有着宏大志向的人,他想把中医事业发扬光大,“他是普通的小人物,却想做一个大医生。”为此,他养成了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翻看医书、研究中医经方验方,比考研的学生还勤奋。

可惜他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他的志,就是要光大中医。文军大夫曾说,“像肿瘤等有器质性病变的病,中医无法撼动西医,但对于一些亚健康的慢性疾病,中医应更有作为。”在志向的引领下,他醉心学术研究,随身总会带着一个笔记本,以便把平时的临床经验及时记下总结,手机里、电脑里,都是他对于中医临床的记录、研究、感悟。

看到丈夫辛苦20多年的临床积累,听他讲到自己神奇的治疗效果,杨旻也曾建议他把自己的心血整理成册。但丈夫总说“不急,我再积累积累。”也许,在他谦虚的心中,过了天命之年,高明的医术才渐入佳境,所以,再等两三年整理也不迟。但没想到天妒英才,文军大夫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49岁,他多年的临床心血也随之散成一团。

“我很痛心自己没有坚持学中医,也很痛心在他平时分享案例时没有认真听取,现在对于丈夫临床积累的宝贵经验无能为力。但好在他的老师和师兄弟们表示愿意帮助我们家完成文军的学术遗著,仝小林院士、黄煌教授、王新陆教授等恩师也沉痛哀悼早逝的弟子,表示可以为这本书写序。医院领导也表示大力支持。”只是,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比杨旻想象的难多了……哀痛和力不从心浮于脸上,千头万绪却只能一点点去整理。

杨文军医生为《杨太太诗集》亲笔写的序

“94岁和49岁就没有区别”

你知道吗?其实文军大夫也写过序。只不过,那是一本专门送给妻子的书——《杨太太诗集》。

明年,文军大夫就将迈入天命之年。这一年,也是他和妻子的银婚之年。出版这本《杨太太诗集》就是文军大夫送给妻子杨旻的银婚礼物。

“爱妻杨旻女士,文采斐然,长于辞令……愿爱妻心安身健,妙笔生花,吾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夫妻二人非常相爱,就连家里的汽车牌照都是“H272”,因为夫妻俩都是1972年生人,此外“272”谐音“爱妻儿”,他也真的做到了。

比如在儿子青春期时,偶尔会和母亲杠起来。每当那时,丈夫就会充当“和事佬”,劝解儿子:“好儿子,你要懂事、听话,别气妈妈。这样你也会得到进步。”

只是,这么美好的一个人溘然辞世,对于父母妻儿乃至亲朋患者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他去世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死的不是他,死的就是我啊。”对于杨旻而言,丈夫的离世让她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她还要硬撑着好好活下去,因为在她心里,她就是杨文军。“我的名字叫杨旻,本身就和杨文军共享‘杨’‘文’,而我头顶的那个“日”,只要太阳照常升起,就会发出‘晖’,这样文军的那个‘军’不也在这了吗?这样‘杨文军’的名字就在我的名字里,这就相当于,他总与我同在。”这也就是杨旻坚持下去的动力。

丈夫去世后,杨旻想去联系机构和朋友帮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她觉得她的心破碎了,就去安慰那些一样破碎的心灵,然后大家一起把破碎的心拼合好。

“我其实是真心实意感激悼念着文军的亲朋患者的。因为大家帮我想念文军一分钟、一刻钟,就等于给他的人生添了一分钟、一刻钟。千千万万个人想念他,不就添寿了吗?谁还记得他49岁就去世了?大家都会记住他是个美好的人,94岁和49岁就没有区别。”杨旻认为,丈夫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有深度有价值,学海无涯孤舟独行,他是个很勇敢的人。

是的,勇敢。他在努力钻研、挑战医学领域新知的征途中牺牲了。他的一位患者说,“那个保护我战胜病魔的‘战神’走了……”

正如他的微信名“去病弃疾”,取自“霍去病”和“辛弃疾”的名字,文军大夫既是个饱读诗书的书生,但却勇敢得像个一往直前的战士。

现在,战士累了,在千万名患者的心中他战果累累,可以去天堂休息了。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正如网上流传的文军大夫最后一份“医嘱”中的一句话,“大家好好过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今后的杨旻会替杨文军感恩所有爱他的人散发出的那份慷慨的善意,也和大家一起欣赏那怒放的月季,品尝那甘甜的饴糖,在今后的岁月中好好生活。

关键词: 80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