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培育“热带雨林” 海西湾驶出船舶海工产业“航母”

时间:2021-08-30 09:42:55    来源:青岛日报    

船舶海工装备研发制造是青岛向海图强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助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一张“王牌”。

日前,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船重工”)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船柴”)举行长期合作暨30台套主机订货协议签订仪式,合作额度达10亿元以上。这是继中海油与北船重工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战略合作后,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之间达成的又一战略合作,标志着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链龙头企业已建立了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链更加稳固。

相互配套、抱团发展,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

初秋时节,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经过前几个月的分段建造、舾装、涂装,正处于坞内总组合拢的关键时期。“国信1号”属于全球首制船,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和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具备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首个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式大型养殖台等多项国内外纪录。

“国信1号”的建造者即为北船重工,而作为这艘大船“心脏”的动力系统,则是不远处的海西电气参与研发制造。这是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内的两家头部企业再次成功“牵手”。就在几天前,北船重工与中船柴刚刚合作签订30台套主机订货协议,合作额度达10亿元以上。

北船重工常务副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由于产品研发生产水不足,配套偏弱、联系较少等原因,以前北船重工与海西湾内其他船舶海工企业的协同配套很少,但这种情况年来明显改观,尤其是今年以来,各企业抱团发展的意愿强烈,动作频频。

除了生产制造,海西湾企业之间在研发领域也加大了合作力度。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简称“海装院”)被誉为青岛海工装备研发领域的“航母”,虽然投用时间不长,但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却很密切。“海西重机生产的不少设备采用我们研发的‘船岸一体化智能港口系统’,北船重工中标俄罗斯的大型浮吊船项目我们也在参与,此外我们还与北船重工联合开发无人艇项目。”海装院相关负责人李洋告诉记者。

甚至在给客户推介、洽谈阶段,海西湾企业之间也是相互做“嫁衣”,发挥了1+1>N的效果。“今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协调下,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增加。我们在会见客户时,会主动把北船重工等企业的情况、优势推介给客户,甚至会利用办公距离的优势,直接邀请北船重工等企业的人员到现场介绍、洽谈,效果很不错。”中船柴总工程师张光伟告诉记者,以“海西湾”的整体优势“打包”参与招投标,让企业在竞争中更加从容,也更容易打动客户。

相互给机会,开拓新领域,切入全新赛道加速跑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内的企业相互抱团,产业链协作更加紧密,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竞争力方面成效显著。以北船重工为例,半年就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全年订单量有望翻番。而中船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3年……上半年,以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为主的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7.7%。

“我们生产的‘海洋石油119’船体就是对面北船重工建造的,我们两家相隔不过千米,相比过去在江苏等地建造,节省了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船东也不再需要两头跑,一个湾内就能解决问题。”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市场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宫学成说。

值得欣喜的是,企业之间在相互协作、抱团发展过程中,还寻觅到新领域,切入新赛道。

北船重工常务副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北船重工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大型船舶建造维修,目前超大型矿砂船业绩位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货船市场占有率世界领先。但是,通过与海油工程青岛公司的合作,公司在成功交付两艘FPSO业绩基础上,为进一步开拓海洋工程业务领域,提升了船厂综合能力。经过合作的检验,北船重工锻炼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历练了专业海工管理团队,也为后续参与竞标海洋石油项目增添了实力。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北船重工今年签订的百亿订单中,有世界知名船东法国达飞轮船订购的10艘集装箱船和澳洲船企订购的6艘LNG动力船订单,这均是北船重工今年新开拓的产品领域,通过与中船柴、海装院等企业协同研发攻关,各参与企业开启了全新的赛道,积累了前沿的技术,意义重大。

这种抱团发展的溢出价值甚至跨越海西湾,传导至青岛其他行业、企业。青岛征和工业是国内链传动行业的领军企业,链传动产品广泛地应用于摩托车、汽车等领域。但船舶海工领域,对征和工业来说却是空白。5年前,征和工业与中船柴“一见钟情”,相约联合攻关船舶领域链传动产品,经过不懈攻关,首批产品于8月开始供应中船柴的柴油机系统,一举打破了欧美企业在该领域的“卡脖子”制约,也破解了国内船舶企业链传动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培育“热带雨林”,海西湾驶出船舶海工产业“航母”

“当前,西海岸新区正积极推动本地船舶海工总装与配套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西海岸新区工信局局长谢龙目介绍。

北船重工与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在合作建造巴油FPSO、“海洋石油119”船体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海工船、海工模块的业务合作;中船柴加大与北船重工、海西重机合作力度,优先采购海西重机生产的发动机曲轴,同时为北船重工提供船舶发动机;引导振海船舶、金正机械、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企业等中小微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进入船舶海工产业链或配套体系,提升船舶设备、服务配套能力,促进船舶海工产业总装配套协调发展……基地内逐渐形成互为龙头、互相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是中国船舶集团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中石油系统全国唯一、中海油系统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目前,基地内集聚了北船重工、中船柴、海油工程、海西重机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据悉,西海岸新区以发起先进制造业赋能攻坚战为契机,充分发挥船舶海工产业链推进专班作用,瞄准大型、高端、深水、智能等发展方向,突出“抓存量、促增量、强保障”三条主线,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全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升船舶海工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赋能升级,提高本地配套率,使船舶海工产业走在前列。

经过企业、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如今的海西湾已经逐渐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企业成长“热带雨林”。一艘船舶海工产业“航母”正扬帆远航,驶向深蓝。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靶向主导产业,瞄准大型、高端、深水、智能方向,吸引更多创新要素来青落户,尤其重点瞄准全国龙头企业旗下研发力量,加强招商走访,以壮大本地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提高建造质量与效率,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关键词: 热带雨林 海西湾 船舶海工产业 抱团发展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