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实时:满意度达96.8%,这十年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

时间:2022-10-02 07:49:23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十年来,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10-02大众日报 01版

□记者 陈晓婉 报道

本报济南讯 9月29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全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环保、促发展,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省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我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8%。

这十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广大群众关注和参与环保的热情高涨。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我省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介绍。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控制到39微克每立方米,较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启动的2013年改善60.2%;优良天数比例为71.1%,较2013年提升31.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1年的3.6天,降幅达94%,“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2021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了五类及五类以下水体,优良水体比例跃升至77.8%,黄河干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二类标准,南水北调干线全部达到三类,近岸海域水质始终以一、二类海水为主,马踏湖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桂冠,灵山湾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获评首批国家“美丽海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洋垃圾”实现“零进口”,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双100%”,群众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守护,“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有效落实。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突破。我省锚定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对新建“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7,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8%。侯翠荣介绍:“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下降43%、44%、24%、26%,实现了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生态承载能力有效提升。我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切实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7个、“两山”基地7个,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两山”基地21个。

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我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省市县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等落地见效。系统制修订生态环境领域法规政策标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1+8”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政策体系,实现了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

“可以说,这十年是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是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力度最大的十年,是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卓著成效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获得感最强的十年。”侯翠荣说。下一步我省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群众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