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环球速递!数据说丨当41.7℃排不进全国高温榜,我们不能仅止于忧虑

时间:2022-08-27 08:47:44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41.7℃,是今夏山东国家气象观测站单站最高气温。

今年夏天,山东的小伙伴们都觉得热,但实际上,从省内纵向看,41.7℃还排不进近20年来16市极端最高气温的前三位。2002年7月15日,德州最高气温达到42.6℃,泰安最高气温达到42.1℃,济南最高气温达到42℃。


(资料图片)

放进全国横向比,热浪席卷之下,今夏42℃以上的高温屡见不鲜。以8月23日处暑当日来看,241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8月23日中午12时—17时的监测数据显示,高温榜前十位的最高温度均突破43℃。

川渝地区无疑是今年极端高温出现的“重灾区”,8月24日14:58分达州渠县达到43.9℃,打破了四川省国家气象站的最高纪录,到当日16时,这一纪录又刷新到了44℃;8月18日和19日,重庆北碚国家观测站测得日最高气温均达到了45℃。

受到高温炙烤的不止四川盆地,江汉、江南、江淮等地也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是2022年高温事件的显著特点。

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高温过程

中央气象台8月12日18时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从这一天起,这一最高级别高温预警连发12天,8月24日开始才稍降为高温橙色预警。不能身临其境的人可能感受不到红色预警之下是一种怎样的热,这么说吧,虽然大家觉得今年山东已经很热了,但是今年山东省气象台发布的最高级别高温预警为橙色预警。

8月26日0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从7月21日到8月26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已达37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6月13日至8月24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3.2天,较常年偏多6.1天。全国共有1053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占全国总站数的43.5%。重庆、四川、河北等24个省(市、区)36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2022年高温热浪事件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

越来越热不是错觉,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26℃/10年

今夏已如此之热,可网上流传,根据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在《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让大家更为忧虑。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其新浪微博辟谣称,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

不过,大家的忧虑也可以理解,因为,越来越热似乎确成趋势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我们为什么对于高温忧心忡忡?

高温已经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电力供应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热射病刷屏: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今年多地的极端高温让这个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8月25日,记者点击微博话题#热射病#,发现该话题阅读次数达12.4亿,讨论次数8.4万,原创人数1.6万。在微信指数中,“热射病”的热度也颇高。

干旱:水利部于8月17日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表示长江流域干旱防御形势严峻:

电网负荷创新高:8月24日,中国能源报发布对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的独家专访,国家能源局方面表示,受近期极端高温影响,全国统调最高负荷8月2日—5日连续4天创新高。截至目前有21个省级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除东北外其余5个区域电网均创新高。

这些还只是高温产生的最直观的影响,其对生态以及经济还在产生着更为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除了忧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对于今年极端高温的成因,相关分析已有不少。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带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使得热空气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继而出现高温热浪事件。

听上去,这似乎是自然现象,作为人类,我们貌似无能为力。但这种极端天气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变暖,而“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背后少不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今年2月28日正式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除自然变率外,报告观测到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被归因到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如野火范围的增加、热浪导致的人类超额死亡等。报告呼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迫在眉睫。

2022年4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正式发布,报告指出,若不立即采取行动,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就毫无可能了。而1.5摄氏度是2015年《巴黎协定》确立的标准,如果全球升温超过这个限制,将意味着更为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全方位转型刻不容缓。报告指出,政府、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决策者可以优先考虑扩大清洁能源的规模;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工业脱碳;鼓励绿色建筑;重新审视城市设计,转向零碳和低碳交通;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粮食系统。对于普通人来说,则可改变生活方式,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避免长途飞行、采用更加可持续的膳食习惯、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在建筑中更高效地使用能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策划:代玲玲

数据/文案 赵小菊

设计:赵小菊

大众日报数据新闻工作室出品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最高气温 全球变暖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