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山东援沪“大白”与志愿者成就方舱佳话

时间:2022-04-29 18:40:38    来源:大众网    

海报新闻记者 庄滨滨 上海报道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整个山东援沪医疗团队对我们所有石龙舱舱友的医者仁心。这份心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对病毒的恐惧,是这个春天上海最靓丽的风景线……”近日,一封上海徐汇区石龙路方舱出院患者写给山东省援沪医疗队的感谢信热传。

写感谢信的患者名叫蔡力永,是石龙路方舱医院的第一个患者,同时也是方舱志愿者团队的发起和总协调人。4月29日,记者联系到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刘效辉和赵小静,听他们讲述了山东“大白”和志愿者并肩同行,鲁沪齐心抗击疫情的故事。

志愿者挺身而出 组建100余人志愿者队伍

石龙路方舱医院是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接管的3所方舱医院之一。4月8日,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正式接管石龙路方舱医院。这是一所临时交付的方舱医院,进驻的前一天,医院的部分病区还在紧张施工。

4月9日下午,赵小静所在的第六批次值班小组进驻方舱。此时,方舱已入住700多名患者,但是整体秩序和环境稍显杂乱,整理药品、病人照护、卫生清扫等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队员们处置。以发饭为例,第一次发饭的时候,由于医护人员人手不足,几百份饭发到最后,有的患者拿到饭时已经凉了。

这时,一名住在护士站附近的方舱患者蔡力永找到了赵小静,希望能参与到发饭中来。在他的带动下,很快10多名志愿者加入进来,当天晚餐在十分钟左右分发完毕,每位患者都吃到了热乎乎的晚餐。

这次无心插柳带来的显著效果,让赵小静和蔡力永相信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是可行有效的。很快,在省援沪医疗队的指导下,100余人加入石龙路方舱志愿者团队。

“大白”和志愿者相互辉映 方舱工作顺畅有序

刘效辉是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驻石龙路方舱的一名医生,主要负责方舱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他也是方舱志愿者团队的协调人之一。

“方舱里1500多名患者,分为5个区,每个分区只有七八名医护人员。如果单纯依靠医护人员,很多工作没法开展。”刘效辉告诉记者,志愿者们既是患者,也是医护人员的朋友和助手。从一日三餐的分发,到核酸检测的维持秩序,再到帮老人扫码填报资料、辅助发放物资,他们的参与,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的救治工作中来。

以核酸检测为例,此前,医护人员对方舱患者核酸检测采用挨个到床位前检测的方式,几百名患者,需要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通过与志愿者商议,由志愿者挨个提醒,集中检测,最终只用了1个半小时就完成了工作。

每次刘效辉值班的时候,都会定期和志愿者负责人开会,一起巡视方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方舱环境卫生、消防隐患整治,患者心理疏导等工作中,志愿者们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帮助医护人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现在我们方舱形成了‘3+1’工作机制,由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保安、保洁共同努力,方舱工作秩序井然。”刘效辉说。

志愿者爱心接力 “大白”回信:温暖与感动将永不磨灭

由于方舱医院接收的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也比较高。但是一批志愿者出院,并不妨碍志愿者精神的传承,很快有新的志愿者补充进来,无缝交接工作。在蔡力永等志愿者的努力下,石龙路方舱制定了志愿者管理条例。为了回馈志愿者,山东省援沪医疗队为志愿者们定制了马甲,并发放志愿者证书。

“你们帮大忙,我们干小事。平时干活干惯了,闲着心里难受,给你们帮帮忙。”上海市石龙路方舱医院一位66岁的患者在报名志愿者时说。

“有幸成为一名志愿者,收获良多。这里有责任、有感动、有收获,也有快乐。更多的是一种使命,一路的成长,一路奉献、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一名志愿者在方舱志愿者总群里说。

赵小静在给志愿者写给山东省援沪医疗队的感谢信回信中写道:“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感谢你们的默默付出和辛勤劳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迎来关舱,告别这座城市的时刻,你们也将回到温暖的家中。一切恢复如初,回到从前,但我相信,留在彼此记忆深处的温暖与感动将永不磨灭,这段并肩战斗的经历将永不磨灭。”

(文中照片均由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提供,拍摄者:宋洪凯)

关键词: 医护人员 永不磨灭 解决问题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