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正文

山东手造·聊城有礼 | 黄河胶泥“变”身艺术品,揭秘阿胶澄泥罐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4-22 18:34:31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志鹏 李连显 迟晨 聊城报道

“澄浆玉泥润如玉,出自古城东昌西”,“一把土”在一项技艺的“加持”下,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如今,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这些艺术品又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将聊城黄河泥土文化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澄泥制作技艺第十三代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昌澄泥唯一传承人,郭太星从八岁起便跟随爷爷学习这门技艺。四十多年来,郭太星醉心于这门艺术的发掘、整理、提高,凭借其对传统制作手法的秉承,制作出来的澄泥砚、澄泥罐等作品先后在各类博览会上斩获大奖,并多次前往欧洲等地的孔子学院进行非遗传承体验。

澄泥罐便是利用澄浆玉泥手艺制作出来的一款产品,因其泥质细腻、透气性好,古时候常常被用来存放陈年阿胶、鹿茸、虫草等高端的中药材。“澄泥罐单向透气,罐体上细腻的气孔可以将潮气散发出去,因此不管外部环境多潮湿,罐子内部始终是干燥的。”郭太星说,古时候,在没有干燥剂的情况下,古人将生石灰压实到罐底,用桑麻纸包住阿胶放到澄泥罐内,可以存放阿胶百年而不变质。

黄河下游冲积形成的胶泥,俗称“狗头胶”,是制作澄泥罐的原材料。从上游到下游经过自然淘洗,泥质更加细腻,晾晒风化之后用木槌将其捣碎,几个人一同使劲夯泥,砸的是越细越好。捣碎后将泥土放入大缸里静澄、搅拌,再将泥放入澄浆布里,通过布的空隙把所有的杂质过滤掉,就是“澄泥”。“澄泥”十分耗时耗力,用匀力将布来回摇动,使泥水慢慢澄清,经过澄清的泥才变得十分细腻,符合制作的条件。

在东阿县黄河文化体验馆,郭太星坐在拉坯机前,将澄清的泥放到拉坯机上,用脚踩着底盘,随着拉坯机匀速旋转,郭老师双手不断变换着手势,十几分钟后,一盘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泥浆就变成了罐体形状。这时,再拿出一根细线从底部划过,一件半成品的阿胶澄泥罐便呈现在了眼前。

而这仅仅是制作澄泥罐的一部分工序。“澄泥罐从取泥、晾晒、砸泥、澄泥、揉泥、醒泥、窖藏、做坯、入窑烧制到用中药蒸煮等需要经历10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通过口诀一脉单传。”郭太星说,经过揉泥、醒泥、成坯后,还要经过修型、阴干,然后才能入窑。烧窑、出窑后,还要用虫草冰片等十余味秘方中药蒸煮,蒸煮后的玉泥作品达到“温润如玉”的效果。

2016年,郭太星曾被邀请前往德国、法国、瑞士等地的孔子学院进行非遗传承体验展示。受这次欧洲文化之旅启发,郭太星希望接下来能够让高校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到阿胶澄泥罐等澄泥作品中来,利用他们自身掌握的知识和创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再提升。“这样非遗产品会和市场的结合度更高,还计划在东阿能够打造一个以‘阿胶澄泥罐’为主题的美丽乡村。”郭太星说。

如今,阿胶澄泥罐基本走的是定制化道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像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老字号的中药店对于阿胶澄泥罐的需求量大,同时,我们也会将非遗产品做成半成品的体验包,让学生、社区工作者进行活态非遗体验。”接下来,郭太星计划在遵循传统制作方式的前提下,结合当代市场,将年轻受众喜欢的内容置入到阿胶澄泥罐制作过程中,让家乡泥土文化在各大城市创造出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孔子学院 社会效益 看起来十分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