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对线条的琢磨独树一帜 蒋喜玉雕的“古韵今风”

时间:2019-05-29 15:14: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日前,“工匠精神·苏艺”蒋喜玉雕艺术精品展、王丽华苏绣艺术精品展、韩建贤苏作家具艺术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同时开展。三位苏州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用精湛的作品完美演绎了“苏作”在技艺层面上的“精、细、雅、巧”,并且十分注重文化审美精神层面的表达,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一经亮相,就赢得了观展者的连连称赞。《美术文化周刊》本期特别策划将三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进行集中呈现,以飨读者。

苏州人爱玉,琢玉史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明代以来,苏州玉雕界名家辈出,以陆子冈为代表,开一派宗风,从而使得“苏邦”玉雕独领风骚数百年。

作为苏州玉雕技艺的领军人物,蒋喜有着近40年的玉雕创作经验。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蒋喜玉雕艺术精品展”包含了蒋喜历次参赛获奖的艺术作品和蒋喜美石坊研发、设计的玉雕创作新形制“龙凤玉对牌系列”等70余件作品,分“典昱苏艺”“斫古栖璞”“华韵承新”三部分。从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古代玉器的风韵,又融汇了蒋喜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

蒋喜以仿古玉雕见长。其对高古、殷商、西周、战国、两汉以及唐宋风格玉器颇有研究,对于明清玉雕亦游刃有余,尤其是运用老刀法琢玉成器有极高的造诣,其拟古的作品细致入微,古韵十足。“对于我来说,所要寻求的是玉石之中的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礼乐之美,‘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追求的是一种人内心的和谐,也正是我所寻求的境界。”蒋喜说。“师古”而不“泥古”,是蒋喜多年玉雕生涯的宝贵经验。此次展出的“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和《薄胎品茗茶具》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辟邪、翁仲、八刀蝉等设计和雕刻的“变化”,是“神似”的一种新表述,也展现出蒋喜对传承与创新这一命题的理解。

在领悟了古代玉器精髓之后,蒋喜将殷商、春秋战国、汉唐的玉器纹饰及造型中的典型元素创造性地艺术化运用,雕琢出许多既包含了浓郁远古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玉雕作品。此次展出的蒋喜参评、并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作品,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其中,《云天下》结合了现代人的几何审美,以金字塔作为沟通媒介,镂空“四灵”坐镇塔底,两者浑然一体,层层向上,直达云天,贯通古今。作品自上而下写意式渐变,既蕴含着对传统哲学的思考,又渗透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望天吼》以相互对应的大、小瑞兽为主体,结合“实”和“镂”的雕法,舒张流畅和富有韵律,产生刚柔相济的效果,并借以瑞兽桀骜不驯、仰首咆哮的气势和神韵,体现了图强猛进的精神风貌。

蒋喜对线条的琢磨独树一帜。他恢复了早已失传的“游丝毛雕”“斜刀工”“汉八刀”等传统玉雕技法。师古汉代的“游丝毛雕”线条纤细如丝,似断似续,弯曲有度,一气呵成。“汉八刀”干净利索,线条简练,琢磨精细,刀刀见锋。他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灵感来自于自己收藏的万余件史前石器。蒋喜说:“数千年前的石器,不仅代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更有简洁、质朴、实用的制作工艺,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批石器是我玉雕事业的催化剂,培养了我扎实的基本功。从这些石器上反映的切割、钻孔、雕琢……都是我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恢复已经失传的制作技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责任。”

多年来,蒋喜身体力行,一直在为苏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玉雕行业发展先行探索而持续努力。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玉器市场,看世界各地最好的博物馆收藏,拜访业内高人、向所有出色的同行求教他们各自的从业心得。足迹所到之处,一切与美学相关、能够启迪创作的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学习。他编著的《太湖沉宝》展示了其收藏的200件石器精品,是对太湖流域古文化探索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其出版的学术专著《美石者》,是苏州当代玉雕首部专著。

在2018年第七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蒋喜获评成为苏州玉雕界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说:“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这个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得益于人民群众不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机遇,得益于我行走在玉雕之路上遇到的众多良师诤友,这一切都让我心怀感恩,唯有以更大的努力来回馈所有的鼓励与期待。”(李百灵)

关键词: 蒋喜玉雕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